三国二十四将的排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第三位的典韦以及吕布的名次常被争议。吕布在建安三年十二月(199年2月7日)就已经被处决,远未等到赤壁之战后的三国鼎立局面,况且他并不属于曹、刘、孙三方阵营,因此将吕布列为三国名将,显然在时间与阵营上都不太符合。而排在第三位的典韦,虽然有一定的武勇,但从某种意义上看,这一名次也未必公正。典韦并没有在历史上擒斩过任何具备重大军事意义的敌将,他的武功在许褚之下,甚至在面对关羽时也毫无胜算。
清代史学家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对典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典韦的雄武与壮烈不亚于张辽、许褚。但即使如此,典韦的武勇与张辽、许褚相比,也并未绝对占上风。徐晃和许褚联手,都未曾打过关羽,而关羽的武力远非典韦所能匹敌。因此,三国二十四将中,典韦位列第三而关羽位列第四,显然是不太公平的。如果换作关羽,他可能会嗤之以鼻,张辽和许褚更是不服此排名。
据说,三国二十四将的排名是以《三国演义》为依据的,但即使如此,仅凭《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典韦也并不应排第三,关羽威震华夏的成就和排名第四也显得有些不太公正。今天的讨论,我们将剔除不属于三国阵营的吕布,以及明显不及关羽的典韦,重点来看那些关羽在一对一较量中打不赢的对手,或许他还谦虚地表示过无法战胜他们的。
关羽的性格非常有趣,某些人他打不赢,但仍然心生敬佩;有些人他能打得赢,却仍然尊重;而有些人则是他打不赢又瞧不起的对象。今天我们就简化分析,看看三国名将中,关羽哪些人既打不赢,又深深佩服他们。
首先,关羽对张飞、赵云和张辽非常欣赏,他曾亲口说过,自己打不赢张飞和张辽。在关羽斩杀颜良之后,曹操对其大加赞赏,而关羽却显得非常淡定,表示:“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关羽显然并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反倒更看重张飞的战功。
关羽对吕布的看法一度十分谦虚,虽然吕布已经挂掉,但关羽在吕布生前对其的评价依然很高,他曾对张飞说:“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关羽眼高于顶,除了吕布外,几乎对其他人都不服气,但他对张飞和张辽的评价极高,明确表示自己打不赢这两位名将。这种谦逊的态度也不常见,尤其是当关羽与张辽成为亲近的战友时,他对张辽的敬佩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果张辽的武功并不出色,关羽又怎会与其推心置腹,称兄道弟呢?
有人曾说,吕布死后,曹操把他的三宝分给了不同的人:貂蝉留给了自己,赤兔马给了关羽,而方天画戟则给了张辽。尽管曹彰也曾使用方天画戟,但这显然与吕布无关,因为当吕布被处决时,曹彰还只是个刚满十岁的孩子,如何会继承吕布的武器呢?
回到张辽,他在战场上屡屡表现出惊人的勇猛。比如,在逍遥津大战中,张辽挥舞长戟斩杀数十人,突入敌阵,令孙权惊恐不已。张辽的武艺让孙权感到如同面对吕布一般的压力,足见其战斗力有多强。关羽对张辽的尊重并非无缘无故,他深知张辽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敌,且心智稳重,为人也非常有德。
张辽的勇猛在历史上屡次得到证明。比如在延津口一战中,尽管他被文丑射中盔缨,但依然奋力追击,直到文丑使用阴招射杀他的战马,这才不得不暂时撤退。如果他的战马没有被击毙,张辽很可能会与徐晃联手,成功击败文丑。
相比之下,徐晃和许褚即便联手,也无法打败关羽。即便是在与赵云对决时,徐晃与张郃联手围攻黄忠,最终还是败退。赵云的勇猛显然让两位敌将心生畏惧,因此徐晃和许褚并不是关羽眼中的平等对手。
赵云与关羽在心性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赵云并未与刘关张结为兄弟,但关羽对他从未心存敌意,并且视其为真正的战友。在关羽眼中,赵云的稳重与果敢,使得他不仅在战斗上配得上自己的尊敬,也可以与他平起平坐。
至于黄忠,尽管关羽没有打过黄忠,但关羽从心底并不尊重这位老将。他曾公开表示:“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这也揭示了关羽内心对黄忠的轻视。
那么,关羽打不赢但仍然尊重的人还有谁呢?除了张飞、张辽、赵云外,还有一个被忽略的人——庞德。庞德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足以让关羽自知无法战胜他,而且关羽对庞德的尊重也是有目共睹的。他曾在庞德拒绝降服后,依然亲自安葬其尸体,显示出对庞德的崇高敬意。
从这些分析来看,关羽自知打不赢却依然尊敬的三国名将,有张飞、张辽、赵云、庞德。至于吕布、典韦、马超、黄忠,这些人显然未能进入关羽“打不赢但瞧得起”的行列。
那么,在巅峰时期,除了吕布外,还有谁能够打败关羽呢?如果单论战功、声望与武艺,关羽是否真的能称得上“三国第一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