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六月初三的上午,李渊将李世民召入宫中,递给他一份来自太史令傅奕的天文报告。报告中提到,太白金星出现在长安的上空,暗示着秦王李世民可能会夺取天下。李世民听后,满脸愁容,眼泪滚滚而下,他激动地说道:“这一切都是李建成在陷害我,他故意想替窦建德和王世充复仇。他因为在后宫行为不端,被我捉住了把柄,因此恶意栽赃我。”李渊听后惊讶不已,问道:“竟有此事?明日你们在庭上当面对质。”
回到秦王府后,李世民立刻召集了嫡系成员商量对策。身边只剩下长孙无忌和尉迟恭,其他如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因出外任职已经在路上。李世民派尉迟恭赶忙将他们召回,等到他们回来时,已经是晚上。大家讨论了许久,却依然没有合适的对策。李世民灵机一动,打算通过卜卦来决策,但正当他准备烧乌龟壳时,张公瑾突然闯入,怒斥道:“都到了这般紧要关头,你还在搞这些封建迷信!迷信害人不浅,快点想想有没有更实际的办法。”
无奈之下,李世民决定向李靖和徐世勣征求意见。这两位将领一贯聪明果断,但他们却明确表示,自己不想卷入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之间的家务事。李世民听后心中如释重负。因为在当时的大唐帝国,真正能与李建成抗衡的力量不多,除李靖、李孝恭外,最具威胁的便是李世民自己。而李孝恭早已被李渊剥夺了兵权,处于闲置状态,李世民所忌惮的也只有李靖和徐世勣。现在,二人都选择中立,无疑让李世民松了一口气。
在那个时代,朝廷的大多数官员和士兵,都看好李建成,认为他会继位成功,李世民不过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对手。大多数人都认为,李建成必定能获得最终胜利,李世民不过是秋后的蚂蚱,跳不多久。也正因为如此,李世民成功发动政变后,称赞李靖和徐世勣是“纯臣”。“纯臣”这一概念源自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仁明》:“盖明见事体,不溺近情,遂为纯臣。”意思是说,真正的忠臣能明辨大义,顾全大局,而非凭借私人情感行事。李靖和徐世勣虽然与李世民有着深厚的个人关系,但在国家大事面前,他们毫不动摇,拒绝参与这场权力斗争。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世民决定制定玄武门兵变的计划,计划中的关键就是在玄武门内事先埋伏一些武功高强的精锐,等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第二天进门时,一举格杀。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半夜进入玄武门,因为玄武门作为长安的城门,到了规定的时间便会关闭,无法轻易打开。若无法在夜间进入,整个计划将无法实施。
此时,李世民决定启用几年前安插在李建成身边的线人——常何。常何原本在瓦岗军中,与李密一同作战,后因李密战败而投降王世充。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常何发现王世充不靠谱,最终带领手下投奔李世民。李世民打下洛阳后,常何也被召入宫中,李渊非常欣赏他,并派他担任李建成的贴身保镖。当李建成征讨刘黑闼时,常何表现勇猛,战功显赫,李渊便将他任命为“监门卫左右翊中郎将”,负责长安城门的安检工作。这些监门卫一共四十多人,轮流值班,而当天晚上,恰好轮到常何值班。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李世民与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等十余人提前潜入玄武门进行埋伏。第二天上午,李建成和李元吉如期进入了他们的埋伏范围,最终李建成被李世民一箭穿心。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指出,常何在此次事件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功劳不可小觑。
兵变成功后,常何被封为三百石,爵位封为开国男。尽管他的封赏远低于长孙无忌、尉迟恭、程咬金等人,但他依然获得了重赏。部分史学家认为常何在此次事件中的作用并不显著,甚至认为他的功劳微不足道。然而,这种观点过于简单。常何的爵位和封赏,当然不仅仅取决于他在此次事件中的直接贡献,更多的是与政治氛围、功劳相对的综合评估。而实际上,他的最大贡献便是成功地让李世民得以进入玄武门。没有他的协助,李世民即便在洛阳等待,也只能选择逃跑或等待死亡,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发动这场兵变。
总之,李世民的成功不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运气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他凭借机遇抓住了关键时刻,最终成功完成了玄武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