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虽然仅仅占据一块小小的岛屿,但历史上熟悉其发展的学者都清楚,日本的野心远远超出了其狭小的国土范围。早在古代,尤其是唐代时期,通过遣唐使,日本便开始频繁进入我们的视野;而到了20世纪,日本更是以侵华战争暴露了其扩张的企图。作为法西斯同盟的一员,日本在战争中野心昭然若揭,不仅图谋争夺更多资源,还试图将别国吞并为己有。
然而,纸上谈兵难以成真,日本的宏大梦想最终破灭,日本也为其侵略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尽管如此,这种深植于日本文化和血脉中的野心并未根除。我们甚至可以从日本国歌的歌词中窥见一斑——这首用汉字翻译仅28字的歌谣,竟与中国古代秦始皇的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国歌《君之代》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国歌,国歌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灵魂与精神,或纪念国家的重要历史时刻。以中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例,它激励中华儿女奋勇抵抗外侮。而日本的《君之代》则作为国家的象征,蕴含着深厚的野心与君权思想。
这首国歌创作于1869年,最初由日本音乐家奥好义谱曲,后由作曲家林广守重新编曲。起初,编曲由一位英国音乐家完成,但因日本皇室觉得旋律不够庄重,于是改由宫廷乐师重新加入了许多日本传统古典音乐元素。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历史文化与中国渊源深厚,作词者之一大山岩是萨摩藩步兵乐队长,精通中国文化,国歌中的琵琶曲段选自蓬莱山子集,体现了东西文化的融合。经过不断拼凑,《君之代》逐渐定型。
国歌歌词主要是对日本天皇的颂扬,内容大致是:天皇的统治如同坚固的基石,历经千年传承,仿佛小石变成巨岩,巨岩上生长青苔,象征天皇统治将绵延不绝。歌词中流露出对天皇权威的坚定拥护及浓烈的个人家族主义,体现了天皇希望其统治永续千秋的强烈野心。尽管现代日本已结束天皇的专制统治,这种天皇精神依然流传至今。
日本天皇的野心
国歌中直白地彰显出对军权和集权统治的崇拜,这种思想自然遭到不少民众的反感。然而,在20世纪初期,日本天皇拥有绝对权力,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等渠道,深刻影响并塑造民众思想。二战期间,日本天皇践行了歌词中宣扬的统治理念,发动大规模侵略,对中国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
也许是因为长期享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日本天皇自视甚高,认为整个世界应当屈服于他。因此他频频挑起战争,挑衅多国,试图扩展势力范围。但他的野望终究破灭,日本退回了那块弹丸小岛,国家经历战争重创后才逐步复苏,天皇对国家的绝对统治权也随之丧失。
如今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皇室已成为空壳。由于皇室传统上强调血统纯正,成员间多为近亲结婚,导致遗传疾病频发,这种状况直到1933年才有所改善。战后,日本皇室光环不再,民众接受了更开放自由的教育,也不再盲目崇拜皇室所谓的神圣血统。如今的日本更像是美国的附庸国,接受美国庇护,接受由美日共同制定的宪法,逐渐走上民主化道路。
秦始皇的话
事实上,日本国歌《君之代》与中国千古帝王秦始皇的一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朕为始皇帝,后以世计数。”无论是日本国歌的意涵,还是秦始皇的霸气宣言,都表达了掌权者对权力永续千秋的追求。
然而,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日本天皇,这一梦想都未能实现。秦朝虽强大无比,统一六国,疆土达400万平方公里,但仅仅维持了十四年便被推翻。而日本天皇虽雄心勃勃,国土不过约40万平方公里,国歌中豪言壮语在现实面前显得颇为讽刺。
至于他们宣称祖先是“天照大神”,要求民众在传统节日悬挂国旗、唱国歌颂扬天皇,外人看来荒唐,连不少日本民众也不买账。1958年日本曾强制小学生唱国歌,却遭到各界强烈抵制。
小结:
日本国歌《君之代》和中国的《义勇军进行曲》自然不可相提并论。中国国歌歌颂民族精神和国家大义,而《君之代》则仅强调天皇的神圣统治,自然难以获得全体国民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