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成功地击败了北方的强敌、公孙瓒,顺利统一了黄河以北地区。这时,他盛气凌人地将目光投向了黄河以南,准备对昔日的好友、如今在兖州和豫州割据一方的曹操采取攻击行动。为了赢得公众的支持,袁绍指派自己的主簿、在“建安七子”中排名第二的陈琳,撰写了一篇指责曹操罪行的檄文。
在这篇檄文中,袁绍毫不留情地指控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专权独断,封锁言论,甚至侮辱忠臣。他用大量篇幅揭露曹操盗墓的恶行,更详细地描述了曹操设立“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组成了正规的“盗墓”军队,进行不法掘墓活动。文中指责道:“即便是梁孝王、先帝母亲昆的坟墓,如此重要的陵寝也不能幸免于曹操的肆意践踏,亲自破坏棺木、露尸取宝,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国家和百姓对此无不悲悯。”
值得注意的是,袁绍对曹操盗墓行为的强烈批评并非毫无道理。挖掘坟墓自古以来都是被人神共愤的丑行,尤其是在历史上,早在两年前刚被消灭的董卓就常常被指责盗墓。《后汉书》中曾记载,董卓在被十八路诸侯迫使逃离洛阳时,竟然命令吕布等部将“发掘帝陵和公卿以下的墓地,收取珍宝”。袁绍此次揭发曹操盗墓,实际上是在借助董卓的阴影,希望引发公众的愤怒,将曹操与董卓捆绑在一起,寻求集体的反抗。而曹操所掘者,正是汉景帝刘启的同胞弟弟刘武的墓地。刘武在“七国之乱”中英勇守卫,为汉景帝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立下赫赫战功,以至于当时甚至有传言要将他立为太子。如此一位功勋卓著的王爷,竟然被曹操为了筹集军饷而曝尸于外,怎能不让朝野上下感到愤怒呢?
除了揭露曹操的盗墓行为,袁绍还试图控诉曹操的其它恶行,然而细想之下,他却不敢大肆渲染。曹操虽然残酷地杀戮了不少忠臣,比如议郎赵彦等,但是袁绍自己也并不干净。在他之前,企图阴险地夺取冀州的计划遭到了冀州牧韩馥身边长史耿武与别驾闵纯的强烈反对,最终这两位忠臣也遭到了非人道的对待。曹操杀害了知名的九江太守边让,然而袁绍同样也设下圈套,致使另一位英勇义士臧洪丧命。臧洪曾任东郡太守,以良政受到百姓爱戴,声誉甚至超过当时逃避官职的边让。在十八路诸侯共同诛讨董卓的会盟中,臧洪大胆上台主持并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说,极大提升了士气。可最终,这位铁血英雄也死于袁绍的手中,让人不禁唏嘘。
最后,关于曹操封锁言论、严厉打压异议者的行为,袁绍的指控显得有些讽刺。其实,他自己在对待言论问题上,最不应该开口指责。当年袁绍手下因言获罪、甚至丢命的例子屡屡发生,更不乏谋士因为提出不合意的意见而遭到冤屈。比如谋士田丰在袁绍击败公孙瓒的战斗中,为袁绍出谋划策多次立下赫赫战功,但在后来的攻打曹操的问题上,他提出利用兵力充足的优势,采取分兵扰袭的策略以确保在三年内稳胜。然而,袁绍认为三年期限过长,不仅拒绝这个明智的建议,还将田丰入狱。最终,随着官渡之战的失败,田丰的高明之处暴露无遗,袁绍却因害怕对方的嘲讽而将其处死,真是悲哀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