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228年起,诸葛亮开始发动北伐,直到他去世时,北伐的次数累计达到了七次。在这七次中,第四次北伐并没有与魏国交战,而是蜀国进行了一次防守;第五次北伐则是出动了部分军力,诸葛亮本人并未亲征。
从公元238年起,姜维接替诸葛亮开始了北伐,一直持续到蜀汉灭亡。姜维一共发动了11次北伐,其中在蜀汉灭亡的前一年,姜维还亲自指挥了一次北伐,但最终在邓艾的打击下惨败。姜维的两次重大失败也都是败给了邓艾的军队。
三国时期,魏国的军事实力最为强大,其次是东吴,而蜀国则位居最弱。从常理上看,一个国力较弱的国家通常应当选择休养生息,积聚力量,等待强国之间的争斗。然而,蜀国却选择了相反的策略,不断挑战魏国这个最强的对手。那么,蜀国的两位著名北伐将领,诸葛亮和姜维,究竟为什么会频繁发动北伐魏国呢?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考虑或深层原因?
诸葛亮北伐时,吴魏之间曾爆发过石亭之战,孙权甚至曾联络辽东的公孙渊,计划联合夹击曹魏。241年之前,孙权频繁向魏国发起进攻,但此后吴魏之间仅爆发过东兴之战,而在孙权去世后,魏国则利用了这一时机展开了反攻。可以说,诸葛亮的北伐行动得到了东吴的配合,吴国在一定程度上为蜀国分担了压力。而姜维北伐时,几乎没有外援,几乎是蜀国单独对抗魏国。为什么在没有东吴配合的情况下,姜维仍然坚持北伐呢?
蜀国的处境堪称极其危险,如果不采取行动,魏国的实力将越来越强,蜀国则难以抵挡魏国的侵略。夷陵之战之后,蜀国的生死存亡处于关键时刻,幸得诸葛亮及时与东吴缓和关系,恢复了盟友关系。此时吴国也意识到,必须依靠蜀国来牵制魏国,否则自己也将无法抵挡魏国的扩张。因此,蜀国成功避免了与吴魏联手瓜分的命运。然而,蜀国依然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原因在于其地理和人口上的劣势。蜀国土地面积狭小,人口仅约100万,相较魏国500万的人口,蜀国几乎无法与魏国抗衡。
历史资料显示,魏国的人口大约为500万,东吴约为250万,而蜀国仅为100万。除非生产力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否则蜀国将永远处于弱势地位,无法与魏国相抗衡。需要注意的是,在汉晋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仍然集中在中原,而蜀地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程度较低,因此魏国占据中原地区更具恢复实力的优势。尤其是魏国的关中地区,历经董卓的动乱后变得荒废,若蜀国不采取行动,魏国将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恢复关中的经济基础,进而逐步恢复对整个中原地区的控制。
因此,蜀国的北伐战略可以看作是一次以攻代守的战略。通过频繁的北伐,蜀国不仅可以试图扩大自己的领土、增加人口、占领战略要地,还能有效消耗魏国的资源,拖延魏国的发展进程。换句话说,蜀国的一系列北伐行动,实际上是为了避免魏国的迅速崛起,如果没有北伐,魏国将快速积聚力量,从而有可能转向进攻蜀国。
另一方面,蜀国的内部分歧同样严重,频繁的对外战争也可以帮助转移和缓解这些矛盾。历史上许多国家在内部矛盾突出时,常常通过外部战争来转嫁压力,这一策略也在蜀汉得到应用。蜀国高层包括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和赵云等人,其中大多数并非益州本地人,导致益州士族与外来勋贵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此外,蜀国的财政问题也加剧了这种矛盾。蜀国从刘备起便开始发行“直百五铢”货币,其币值大幅膨胀,导致蜀国通过货币政策大规模掠夺民众财产,甚至连益州士族也未能幸免。这种经济掠夺加深了蜀国内部的矛盾,使得蜀国内部的社会和政治局势更加动荡。
如果蜀国停止对外战争,内部矛盾很可能会激化。而以“恢复汉室”的旗帜进行的北伐,不仅有助于掩盖这些内部矛盾,还能通过军队的统治地位来压制益州士族的反对声音。
至于北伐的真正目的,或许诸葛亮最初确实有恢复汉室的雄心,但随着北伐的失败,尤其是魏国越来越强盛,恢复汉室的理想可能逐渐成为了一个名义上的理由。而随着姜维接任后,蜀国的北伐行动逐渐转向了与内部利益相关的战略。姜维北伐的频繁性,以及与蜀国内部政治斗争的关系,表明了这一点。例如,廖化曾公开批评姜维不该强行进行北伐。
综上所述,诸葛亮时代的北伐战略大致可以归结为恢复汉室、扩大领土、消耗魏国等多重目标,而在姜维时代,北伐的原因已经发生了变化。随着局势的变化,姜维可能更多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而频繁北伐。而蜀国最终的失败,或许与内外因素的复杂交织密切相关,最终导致了这个国家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