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素以仁义和宽厚著称。小说刻画他体恤百姓疾苦,致力于保护民众免受战火之害,甚至在诸葛亮火烧新野抗击曹操时,百姓纷纷随刘备逃难。如此塑造的刘备,几乎成了典型的仁君,人们也亲切地称他为“刘皇叔”。然而,历史上的刘备与这一形象存在不小的差异。实际上,他的残暴行为与暴君不相上下,他所表现出的“仁义”,很可能只是为了包装自己的政治形象而设下的一种伪装。正是这些残酷行为,最终导致了蜀汉灭亡的重大原因。
西元214年,刘备借庞统的计策,趁刘璋在危机之中急需援助时,突然发动兵力夺取了成都。为了鼓舞将士们的士气,刘备承诺攻破成都后,府库里的财富由将士自由分配,自己一分钱不取。如此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士兵们争先恐后,很快攻占了成都。然而,问题随之而来。虽然刘备兑现了承诺,将财富分发给了将士,但接下来却陷入了一个严重的困境:将士们拿走了所有的财富,军队接下来的开支该从哪里来?当时被誉为“鬼才”的刘巴提出了铸币的建议,这一策略虽然没有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出现,但在《三国志》中的确有详细记载。
《三国志》记载中提到,刘备在军费不足的情况下深感焦虑,刘巴建议铸造“直百钱”来解决燃眉之急,刘备采纳了这个建议,几个月后,蜀国的府库再次充实。这种“直百钱”,即所谓的“大额货币”,是一种面值比当时流通的“蜀五铢钱”高出100倍的铜币。考古学家发现的“直百五铢”出土文物表明,这些新铸的铜币的重量虽然只有蜀五铢钱的三倍左右,但在刘备的强制推行下,它们被定为原币值的100倍。刘备通过这种手段,通过强买强卖的方式,用6.4克铜强行换取百姓手中的200克铜,这相当于从百姓手中榨取了三四十倍的利润。最终,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充实了蜀国的国库,也为刘备继续与曹操争夺汉中提供了经济支持。
刘备的这种行为,显然比东汉时期的蜀地官员更加贪婪,他通过操控货币来加重百姓的负担。尽管刘备通过铸币解决了军费危机,但如果他能够及时制止这种行为,恢复正常的货币体系,或许还可以弥补过失。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刘备和诸葛亮并没有停止这一做法,反而继续大力推行“直百五铢”,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负担。
在汉中之战中,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几乎耗尽了蜀国的财政储备。紧接着,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不料由于东吴吕蒙偷袭,使得荆州丢失,关羽被杀,东吴的军队迅速逼近蜀地。按理说,刘备应该尽快采取报复行动,但由于国库空虚,刘备拖延了整整一年半才决定发动夷陵之战。为了筹集更多的军费,刘备再次扩大了“直百五铢”的铸造规模,百姓的怨言不言而喻。最终,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命丧白帝城。
诸葛亮继位后,面临的困境比刘备更加复杂。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危急存亡之秋”,这不仅意味着外有魏吴两国的军事压力,还有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诸葛亮后来的南征七擒孟获)。更严重的是,刘备在铸币过程中所造成的社会不满和内部分裂,也成为了诸葛亮治国的一个重大难题。为了继续筹集军费,诸葛亮效仿刘备,开始重新铸造“直百五铢”。与刘备铸造的“直百五铢”不同,诸葛亮铸造的货币稍大,直径达到27毫米,重量为7克,这让这种货币在实际价值上更为可观。此时的“直百五铢”还加上了篆书“为”字,标示其来自“犍为”地区,显然是为了筹集军费和稳定南方的经济。
除了刘备和诸葛亮,蜀国其他一些执政者也曾铸造“直百五铢”。考古发掘发现,在安徽马鞍山的朱然墓中,出土了大量“直百五铢”,这表明蜀国的货币操控问题一直持续到蜀汉灭亡为止。实际上,蜀国通过铸造这种虚拟大钱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支持了他们多次的北伐行动。然而,这种虚拟货币的滥用却给蜀国内部带来了严重的经济问题,也加剧了民众与朝廷之间的矛盾。当邓艾兵临成都城下时,蜀国百姓与政府已出现了极大的裂痕,导致最终刘禅在成都投降,蜀汉成为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
回顾三国历史,蜀国通过铸造虚拟大钱的方式掠夺民财,而东吴虽然也曾尝试铸造类似的大钱,但由于内部强烈反对,很快废止。而魏国则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保持了正常的货币体系,甚至在货币贬值的情况下废除了货币,转而以物易物。最终,魏国统一了三国,或许正是因为其更稳健的治理和更广泛的民心支持,最终得以“得天下”。可以说,蜀国的货币政策不仅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金融战争,也为其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