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真心想发动玄武门之变吗?从根本上说,他其实并不想!这并不是因为家族情谊或是忠诚道义,也与君臣关系无关,真正的原因是当时的胜算实在太低,几乎没有任何把握。
在那个时候,长安城的局势显然倾向于太子李建成一方。作为太子,李建成拥有远超李世民的资源和兵力,几乎可以在任何战斗中占据绝对的优势。李建成统领着东宫的长林兵,这支队伍拥有两千多精锐士兵,每个都是战斗力极强的骁勇之士。同时,他还悄悄从燕王李艺手中调集了三百名幽州突骑兵,驻扎在太子宫东边的一些坊区,专门作为特殊部队使用。
与此同时,突厥的侵扰使得李元吉也获得了统兵的权力,迅速从李世民手中接管了大军,并在长安城外集结了数万重兵。实际上,李世民几乎无法控制长安,整个城市几乎完全掌握在太子及其支持者手中。
那么,李世民此时手中又有多少兵力呢?李元吉不仅获得了统兵权,还将秦王府的猛将如秦叔宝、程咬金等调入麾下,彻底削弱了李世民的力量。李世民手中的精锐几乎只剩下尉迟恭、侯君集等人,而这些人相比太子一党,显得完全没有优势。
更加糟糕的是,李世民不久前还派遣了张亮带领着一千多兵马前往洛阳,这使得原本可以调动的秦王府的兵力急剧缩减,最后只剩下区区八百人。单从兵力上看,李建成一方的力量比李世民多出了整整四倍以上,而城外还站着齐王的数万大军,这完全把李世民逼入了绝境。
除了兵力的差距,朝中的权力格局也更有利于太子一派。大多数朝中的勋贵都是支持太子的,他们大多身居要职且出身于世家贵族,像李渊的亲信裴寂、宰相封德彝等人便都站在李建成的一方。甚至,李渊的后宫也倾向于支持太子,李世民的处境可谓岌岌可危。
在李世民这边,唯一的依靠就是外戚长孙无忌、高士廉等少数几位,但这些人除了在宫廷中有些话语权之外,真正能为李世民效力的几乎没有。李世民的忠实部下如房玄龄、杜如晦被外贬,尉迟恭被罢职,刚刚从太子囚禁中获释。而李靖、李绩等实力派人物,也表现出消极的观望态度,根本不愿意卷入这场明争暗斗的皇位之争。
因此,发动玄武门之变对李世民而言,几乎是一次毫无保障的冒险。要不是他被逼到了极限,他根本不愿意做这个“赌博”。
李世民原本的计划是以洛阳为根据地,与李建成争夺天下。他深知洛阳的地理位置非常有利,早早派亲信温大雅驻守洛阳,还秘密安排张亮带领一千多人前去,结交当地豪杰,为将来可能的变故做准备。李世民认为,若他能控制洛阳,就能凭借这一战略要地与李建成抗衡。
然而,当太子李建成在一次酒宴上图谋毒死李世民未果后,李渊得知这一事件后答应李世民调往洛阳驻守,并承诺日后陕州以东的地方由李世民统管。这看似是对李世民的一个机会,正好迎合了他内心的渴望。但此时的李建成显然不会让李世民离开长安,一旦李世民脱离了长安,进入洛阳,那就相当于潜龙入海,他将不再受制于太子。
李渊的摇摆不定,实际上让李世民的处境变得更加复杂。李渊刚答应的事情,太子一党稍作施压,第二天立马就反悔,完全没有帝王一言九鼎的气魄,最终再也没有提及让李世民去洛阳的事情。
很快,李建成和齐王联合策划,决定铲除李世民,而这一切被李世民提前获知。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李世民没有退路,只能采取最极端的手段——发动玄武门之变。在太子和齐王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李世民成功地发动了这场突袭,最终一举除掉了两人,顺利夺取了皇位。
可以说,玄武门之变是一次几乎全凭运气的赌局。幸运的是,李世民最终赌赢了。如果他没有发动这场变故,长安及周边的局势很可能会陷入更大规模的内乱,届时无数无辜百姓将因此受害,甚至血流成河。尽管玄武门之变本身充满了残酷与血腥,但它毕竟只是一场上层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普通百姓并没有直接受害。然而,若爆发内乱,最受苦的将只能是那些平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