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之前,诚挚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方便今后持续接收此类精彩内容,同时也便于您参与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最大动力!
文 | 咔咔洗
编辑 | t
三国时期一直是历史研究和讨论中的热门话题。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如鱼得水的君臣情谊,曹操、曹丕、曹丕三人的建安风骨,以及周瑜的英姿飒爽,这些经典画面和人物形象长久以来为世人津津乐道。或许,历史本身就是一种带有遗憾的美学——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最终三国归晋,司马家族以晋朝替代汉朝,实现了天下的统一。
然而,除了这种历史的遗憾,令人更加愤慨和难以释怀的,是两晋时期自身的种种问题。司马氏执政期间,中央权力逐渐旁落,边疆频遭侵扰,甚至发生了五胡乱华的惨痛局面。
当然,话不能说得过于绝对,刘裕这位灭东晋的宋武帝,显然不能被简单地归为昏庸之辈。他在南朝宋开创的“元嘉之治”,有效稳定了局势,巩固了汉族在华夏大地上的统治地位。从这个角度看,刘裕堪称一代明君,具有定国安邦的卓越功绩。
尽管如此,人无完人。虽然后人多以褒扬之词评价刘裕,但从历史记载中仍能发现些许隐晦的批评。例如刘子业评价他“渠大英雄,生擒数天子”,这寥寥数语虽无明显褒贬,却让人隐约感觉别有用心。而刘裕生擒天子、逼宫篡位的事实,也成为其不可磨灭的争议点。
义熙十四年,刘裕以护主长安、平定叛乱的功绩向朝廷邀功,他的威望一时无两。凭借先前大破桓玄的战绩,刘裕声名远扬,风头一时无二,自封宋公,受封十郡,成为当时天下无人能敌的强权人物。
人的野心往往无止境。尽管有史官努力秉持公正记述,但历史毕竟是胜者书写的故事。继承了曹操、司马昭等前辈的做法,刘裕也走上了逐步攀升权力巅峰的路途。不同的是,他的手段尤为果断甚至残酷,让人为之震惊。
秉持“斩草除根”的铁腕原则,刘裕彻底铲除司马氏政权,不仅清洗了当朝的司马贵族,还波及到了民间的司马家族。
宁康元年,刘裕先是通过上书建议废黜年长的晋安帝司马德宗,改立其弟司马德文为晋恭帝,意在试探朝廷反应。这一举动虽如逆天而行,但凭借其强大实力,刘裕在朝中气焰嚣张,与朝廷对峙。
更甚者,晋安帝刚被废不久,刘裕便派刺客将司马德宗缢杀,甚至在国丧之际就擅自拥立新君,行动之果断震惊朝野。晋恭帝司马德文即位后不久,刘裕便加封自己为宋王,接受天子礼仪,显露出篡权野心。
作为武人出身,刘裕缺乏政治上的耐性。他迅速将司马德文降为零陵王,东晋事实上已灭亡,但刘裕仍不满足,最终下令处死晋恭帝。司马德文拒不屈服,遭刘裕怒火冲天,以锦被闷杀。此后,刘裕对其党羽严加清洗,牵连甚广。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纵使刘裕开创了谋逆弑君的恶例,他在历史上的评价仍然与其文治武功紧密相连。
翻开刘裕早年的事迹,他的军功赫赫,不愧为列祖列宗的光辉传人。
像许多草根英雄一样,刘裕出生寒微,幼年生活艰辛,靠砍柴种地维持生计。如果不是生逢乱世,刘裕或许永远不会有机会名垂千古,更别说成为宋武帝了。
投军后,刘裕依靠强健的体魄和卓越的勇气,屡次冲锋陷阵,积累战功,逐步被重用。
东晋中央权势衰微,权臣桓玄坐大,击败讨伐的司马元显军队。刘裕被迫暂时投靠桓玄,先后获得封号,然而其目光远大,不甘心做人下。
他巧妙地筹划反叛,在舟山一战中大败桓玄,挽救了东晋危局。随后,刘裕连战连捷,先后平定南燕、荆江、巴蜀、仇池及后秦叛乱,最终统一南方,创下不朽传奇。
执政后,刘裕立即推行土地改革,严厉打击贵族兼并,保障民众生计,缓和社会矛盾,史称“义熙土断”。
针对魏晋以来门阀世族对官场的垄断,他果断罢免了许多无德官吏,整顿官场风气,并以察举制和考试并行方式吸纳人才,开拓寒门子弟入仕之路。
在经济政策上,他轻徭薄赋,促进生产发展;文化方面,力推国学复兴,广收遗失典籍,扶持寒族入仕,一时社会风气大为改观,民生安定。
尽管刘裕在治理国家方面成绩斐然,但他弑君篡位的行为却成为永远的污点。道理很简单,这种篡权导致新君不得不提防臣子,而臣子也因有先例而难以忠诚,形成了封建社会的历史循环。
最终,刘裕的曾孙刘准未能逃脱厄运,成为傀儡皇帝,不久被萧道成迫害致死。刘宋王朝自此衰微,逐渐走向灭亡。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左传》深刻揭示了这一历史规律。遗憾的是,这份智慧未被后世君主广泛采纳,历史也许正是一种带有遗憾的美。
参考文献:
杜汉鼎, 徐勇. “定乱代兴”的宋武帝刘裕[J]. 历史教学, 1985,(1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