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3月,在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推荐下,杨得志正式接替了总参谋长一职。为了尽快适应这一重要职位,他一上任便开始了密集的视察工作。时任副总参谋长的杨勇特地陪伴在旁,以便提供必要的协助。第二年,在杨勇的陪同下,杨得志前往沈阳军区进行视察,总参办公室专门下发通知给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立即布置接待工作,并准备了有关军区的情况与战备报告。
然而,当秘书将报告交给李德生后,李德生出人意料地指示秘书将稿子转交给军区副司令员谢振华:“让谢振华副司令员汇报。”这一安排让秘书感到困惑。按理说,总参谋长视察军区,应该是由军区司令员亲自汇报工作,而为何让副司令员代替呢?秘书提出疑问,李德生微笑回应:“你懂什么,让谢副司令员汇报。”这一举动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深意呢?
要理解李德生的决定,我们得从谢振华的经历谈起。1977年7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罗瑞卿接任中央军委秘书长,计划选拔一批年轻有为的干部。就在此时,谢振华再次出现在罗瑞卿的视野中。谢振华曾在山西担任省委第一书记和省军区司令员,同时还兼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但由于某些原因,他被暂时安排在北京接受治疗。那时他尚未年满62岁,依旧精力充沛,具备丰富的军事与行政经验。
在罗瑞卿的推荐下,谢振华接受了重新工作的机会。杨勇作为总参谋长,曾与谢振华在中央苏区并肩作战,因此非常了解他,也对他的能力有着高度评价。此后,谢振华得到了中央的正式任命,并于不久后拜访了罗瑞卿。罗瑞卿见到谢振华健康如初,感叹道:“你身体这么结实,哪像是年过六十的人?”而谢振华则劝他注意身体,保持健康。罗瑞卿笑着回应:“看到你身体好,我就放心了。”
1980年,谢振华被调任沈阳军区,与李德生一起面对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尤其是中苏关系的紧张。李德生深知谢振华的能力,希望他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借机解决自己心中的包袱。因此,当杨得志视察沈阳军区时,李德生特意安排谢振华汇报工作。实际上,李德生的这一安排也暗含着对谢振华的尊重与期待。
谢振华的过去并不简单。1950年代,谢振华曾在华东野战军担任副政委和副司令员,参与过重要的战役。而李德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职务较为低位,直到抗美援朝时才逐步获得重用。两人在经历上有所差距,但李德生对谢振华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尊敬。1978年,沈阳军区面临新的挑战,谢振华以冷静和果敢的领导力带领军区应对紧张局势,取得了显著成绩。
1980年,中央决定对谢振华进行全面调查,并在随后的几年里为其彻底平反。1981年,中央正式批准恢复谢振华的名誉,而这一过程也得到了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关心与支持。1982年,谢振华被调任昆明军区政委,开始了新的工作阶段,并与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携手共进,带领军区开创了新的局面。
然而,在1985年,中央军委的体制改革却令谢振华面临新的挑战。昆明军区与成都军区的合并决定让他一度感到无所适从。尽管如此,谢振华还是坚决表示将尽全力完成这一任务。中央随即安排他负责合并后的军区协调工作,并且亲自担任协调小组组长。这一过程中,谢振华展现了极大的责任感,最终顺利完成了昆明军区的“善后工作”,彻底结束了昆明军区的历史使命。
谢振华在退役后,生活逐渐平静。虽然他未能像其他一些老将军一样获得上将军衔,但他并未因此感到遗憾,反而为能够将岗位让给年轻人感到欣慰。晚年的谢振华也不忘关心家乡的发展问题,他与夫人王煜捐出了10万元积蓄,用于家乡建设,希望能为家乡的孩子们带来更多希望。
2005年,谢振华接受采访时仍然深情地回顾着自己在战争年代的经历,回忆起那些艰苦的岁月。他特别提到,自己的父亲谢世骙也是一位革命先烈,正是父亲的牺牲激励了他投身革命。尽管谢振华戎马一生,但退役后的他,心中依然挂念着家乡,为家乡的未来奉献了自己的微薄之力。
这位曾为国家奉献一生的老将军,其爱国情怀始终未曾改变。他的事迹和精神,至今仍为人们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