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烈士陵园创建于1953年,整体占地面积达到1.1万平方米。陵园的建立,旨在缅怀在塔山阻击战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铭刻他们的英雄事迹。这里不仅是对他们的纪念,也是对历史的见证。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的序幕拉开,成为三大战役之一。战斗初期,双方形成了相持局面,均未能迅速突破对方防线。为打破僵局,最高指挥部决定调整作战部署,将目标锁定在锦州,计划切断敌军通往关内的交通命脉,进而扭转战局。
10月17日,锦州战役正式爆发。蒋介石为支援锦州,组织了两路增援兵团。第一路是由廖耀湘指挥的西进兵团,第二路由侯镜如指挥的东进兵团。蒋军计划通过这两路兵团绕过我军封锁,迅速增援锦州。
然而,东进兵团的增援路径必须经过塔山,而这里正是我军的防线。为了确保敌人无法顺利增援,我军东野司令部决定在塔山布防,指派第四纵队、第十一纵队和两个独立师在这里构筑防线,阻挡敌军进攻。此时,守卫塔山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乎锦州战役的成败,甚至直接影响到辽沈战役的最终结果。
在这项艰巨任务面前,第四纵队与第十一纵队立即在程子华将军的指挥下,紧急集结,火速赶往塔山。10月10日,塔山阻击战拉开帷幕。敌军使用猛烈的榴弹炮攻击我军阵地,炮火纷飞,塔山一度成为一片火海。尽管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损失,我方战士依然毫不退缩,用坚强的意志与敌人展开生死对抗。
然而,战场上的伤亡惨重,程子华将军将此情形紧急汇报至东野司令部。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得到的指示竟是“不要汇报伤亡数字,只要守住塔山”。这句话虽然看似冷酷无情,却也深刻体现了塔山阻击战对整个战局的决定性意义。
经过6天6夜的浴血奋战,我军最终成功守住了塔山,粉碎了敌人增援锦州的计划。这一胜利不仅确保了锦州的攻占,还为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为我军攻占锦州并配合辽沈战役歼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战后,参与指挥的将领们都获得了极高的荣誉。程子华将军在新中国成立后,转而投入地方建设工作,因此未被授予军衔。
吴克华将军,作为第四纵队的司令员,在塔山阻击战中表现卓越,被誉为“塔山名将”。在新中国成立后,吴将军被授予中将军衔,并成为国防建设的重要骨干,先后担任铁道兵司令员、军区司令员等职务。
胡奇才将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也是这场战役的重要指挥官之一。他因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被授予“塔山猛虎”的称号。新中国成立后,胡将军也被授予中将军衔,继续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作为第四纵队的政委,莫文骅将军是这场战役中一位杰出的政治工作干部。在塔山阻击战中,他通过激励士气的宣言,极大地鼓舞了全体战士的斗志。新中国成立后,莫将军被授予中将军衔,并继续投身国家建设。
欧阳文,第四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塔山阻击战中负责全军后勤保障,为确保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政工能力得到了高度认可,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福泽,第四纵队参谋长,军事才能出众,是吴克华将军的得力助手。在塔山阻击战中,他冒着个人生命危险,亲自前往战场前线,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战况。新中国成立后,李将军因其卓越表现被授予少将军衔。
江燮元,第四纵队第12师师长,是塔山阻击战中的主力战将之一。他亲自率领部队在前线与敌军激烈拼杀。江将军不仅在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还参加了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以及法卡山战斗,堪称外战名将。
焦玉山和江民风,是塔山英雄团的团长和政委。在塔山阻击战中,他们带领英雄团浴血奋战,为战役的最终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战后,他们被授予塔山英雄团荣誉称号,成为了这场战斗中的英雄象征。
这九位将军(除了程子华将军)都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骨灰安放在塔山烈士陵园。八位将军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他们希望在百年之后,与昔日战友们长眠在一起。特别是吴克华将军,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前往塔山祭奠牺牲的战友。1987年,吴克华将军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临终时他留下遗愿,要求死后将骨灰撒向塔山,与战友们永远为伴。
1987年2月13日,吴克华将军在广州逝世。1988年8月1日,按照他的遗愿,他与牺牲的烈士们一同安息在塔山,长眠于此,成为了这片英雄土地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