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梁太祖朱温,原是起义军中的一员将领。他曾随黄巢四处征战,深受黄巢的重用。朱温从一名普通士兵一路晋升至防御使,在黄巢麾下堪称得力干将。然而,朱温最终背弃了黄巢,投向了唐朝的怀抱。此后,朱温成为唐朝的重要先锋,积极参与镇压黄巢的起义军,并被唐僖宗赐名朱全忠。作为昔日的起义军核心人物,朱温为何会走到与自己曾经的盟友对立的地步?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鲜为人知的历史?
一、早年参与起义
朱温,字全忠,出身于宋州砀山一个贫寒家庭,是家中的第三子。虽然父亲是书生,但父亲早逝,家境艰难,母亲王氏带着兄弟们搬到萧县,靠着在刘崇家做佣人度日。朱温成年后并未投身于正常的生计工作,而是凭借自己的勇力和雄心壮志自负其能。由于不务正业,反而遭到了乡里人的冷眼和排斥,而刘崇对他也并不看好,屡次责罚和侮辱他。唯有刘崇的母亲看出了朱温的与众不同,常对家人说:“朱三非常人也,你们要好好待他。”
唐朝乾符年间,山东一带屡遭饥荒,百姓苦不堪言,纷纷投身于绿林起义。起义中的势力中,黄巢无疑是最为强大的,特别是在曹州和濮州一带,黄巢的队伍迅速壮大,吸引了数万饥民的加入。朱温与二哥朱存也在这股潮流中脱颖而出,离开萧县,投奔了黄巢的队伍。随着起义军的南北征战,朱存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而朱温凭借其突出的战斗力和智慧,逐渐从普通士兵升任为队长,成为黄巢麾下的重要将领。
二、黄巢麾下的猛将
880年,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往成都,朝廷几近崩溃。黄巢在长安登基称帝,建立大齐政权,朱温也被任命为东渭桥的驻军指挥。此时,唐朝尚有一部分军队驻守长安周边,其中包括夏州节度使诸葛爽,他控制了栎阳。黄巢派朱温去劝降诸葛爽,朱温不仅是一个勇敢的战士,还擅长言辞,凭借三言两语便成功说服了诸葛爽归降。
881年,黄巢任命朱温为东南行营先锋使,负责东南方向的军事行动。朱温带兵攻占邓州,俘虏了刺史赵戒,并在阻击唐军的过程中屡次获胜,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华。到了六月,朱温凯旋归长安,黄巢亲自前来慰问他的部队。一个月后,黄巢再次派遣朱温前往西线,抗击由李孝昌、拓跋思恭等唐朝将领率领的北上军队。朱温凭借一系列的胜利战役,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黄巢心中的地位。
三、投降唐朝
然而,黄巢的局势并未如朱温所愿持续下去。882年2月,黄巢任命朱温为同州防御使,让他负责攻占同州。朱温迅速攻占了同州,但迎来了更为强大的对手——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王重荣集结了三万精兵,并与其他地方藩镇联合,准备收复同州。朱温与王重荣交战数次,但始终未能获胜,战局逐渐对朱温不利。此时,朱温意识到,以自己目前的兵力根本无法与王重荣抗衡。
朱温向黄巢求援,却始终得不到回应。他多次向黄巢上表求救,写了十多封书信,但这些表章都被黄巢的左军使孟楷压下不报。此时,朱温也听闻黄巢的军队士气低落,内部分裂,战局愈发艰难。他判断,黄巢的起义大势已去,不可能再有胜利的希望。与此同时,朱温的两位心腹将领胡真和谢瞳也劝他投降唐朝。经过深思熟虑,朱温决定背弃黄巢,选择归顺唐朝。
882年9月,朱温杀死了黄巢的监军使严实,带领部队投降了王重荣。王重荣对朱温的投降表示支持,并将其推荐给唐僖宗。唐朝皇帝赐予朱温“左金吾卫大将军”及“河中行营副招讨使”的职位,依然保留了他的名字“全忠”。此时,唐僖宗未曾意识到,这位新加入的将领朱温,将成为唐朝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掘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