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与沙俄,历史上都曾占据过广袤的领土。然而,这些殖民地的命运却大相径庭。沙俄的许多殖民地如今依然在俄罗斯的控制下,而英国的殖民地却多数选择了独立,走上了各自的道路。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难道英国在殖民地的掌控能力不如沙俄?其实,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值得深思的原因。
尽管苏联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的崩塌依然是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然而,苏联解体后与英联邦的解体有着本质的不同。英联邦中的一些国家至今依然保持着紧密的合作与联系,携手向前走。可相较之下,苏联解体后,许多原苏联加盟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并不和谐,甚至相当紧张。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鲜明的差别呢?
许多人常常把元朝、清朝南下与俄军、日军的侵略行为混为一谈,他们认为,如果是俄军或者日军占领,最多不过是另一个元朝或清朝罢了。但事实远远比这复杂得多。从某个角度来看,俄国的文化带有浓厚的侵略性。在征服某个地区后,俄国人不仅强行建立俄语学校,还让当地人学习俄国的文化和历史,最终将他们彻底同化,变成俄国的一部分。以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为例,这两个国家的民众曾一直是俄文化的坚定支持者。而哈萨克斯坦,因其有大量俄族人,也较容易接受俄文化。但其他一些苏联加盟国则对俄文化不屑一顾,甚至心生排斥。波罗的海三国、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国家便是典型的反例。
虽然有不少国家主动加入了苏联,但并非所有加盟国都是出于自愿。苏联成立初期,只有四个成员国:俄国、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包括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至此,苏联的成员国数目不过是11个,剩余的4个加盟国其实都是被迫加入的。这其中包括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摩尔多瓦。波罗的海三国在沙俄崩溃时,早已获得独立,但在1940年,苏联以抗德战争为由,强行将其吞并。为了征服这三个小国,苏联付出了极大的努力,造成了大量的伤亡。这些国家的民众对苏联的统治并不感冒,甚至抱有强烈的抵抗情绪。
至于摩尔多瓦,它本是沙俄时期从罗马尼亚割据而来的,尽管与罗马尼亚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但依然被划归在两个不同的国家。沙俄覆灭后,摩尔多瓦曾与罗马尼亚合并,这也是苏联一直感到不安的地方。对于苏联来说,只要是曾被俄国征服过的土地,就永远属于俄国,即使失去了,也只是暂时性的失落而已。因此,1940年,苏联以同样的理由吞并了摩尔多瓦,将其变为自己的一个成员国。由此可以看出,这些成员国并非主动选择加入苏联,而是被迫的。当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自然不再愿意和俄罗斯保持亲近关系。
现实是残酷的,成年人更注重实际利益。对俄罗斯来说,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经济困境。与英国相比,俄国的财富并不雄厚。苏联解体时,中亚五国曾不愿脱离苏联,因为他们严重依赖苏联的财政补贴。若分裂出来,他们的财政将陷入困境。而即便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70%资产,但由于财政紧张,连自身的经济也难以支撑,更无力继续补贴这些国家。因此,俄罗斯不得不忍痛割舍中亚五国。这些国家虽然表面上尊重俄罗斯,但一旦没有经济支持,彼此的关系便变得疏远。
虽然21世纪以来,俄罗斯通过开发西伯利亚的自然资源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似乎恢复了大国地位,但俄罗斯的经济模式并不适合其他国家效仿。若中亚国家也开始开发资源,甚至可能与俄罗斯形成竞争关系,造成更大的矛盾。因此,经济问题一直是俄罗斯与周边国家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比如,几年前中亚地区的天然气希望出口到中国,俄罗斯对此极为不满,认为中亚的天然气只能由俄罗斯出售,未经同意不得直接出口到中国。这种局面只会加剧双方的矛盾,令关系更加复杂。
从历史来看,俄罗斯对于土地的执念由来已久。沙俄时期,土地上的农奴是主要的生产力,依靠土地来获取粮食和财富;到了苏联时期,石油和天然气也大多来自土地的开采。而现代俄罗斯的财富,依旧与土地紧密相关。可以说,俄国的经济从古至今,几乎都依赖于土地资源的开发,这也是他们一再扩张领土的原因之一。无论是占领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南奥塞梯,还是吞并乌克兰的克里米亚,俄罗斯对土地的渴望从未减弱。即便如此,这种扩张主义也令周围国家感到威胁。他们清楚,自己一旦衰弱,土地很可能会被这个永不满足的邻居吞并。因此,许多国家选择与俄罗斯保持距离,甚至防范其扩张。
这种对土地的执念导致了诸多冲突,比如现在的俄乌战争,甚至波罗的海三国、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与俄罗斯的关系也不睦。摩尔多瓦的德左地区依然在俄罗斯的掌控之中,波罗的海三国已经加入了北约,而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的冲突中,俄罗斯则一直偏袒亚美尼亚,进一步加剧了与其他国家的矛盾。
不仅如此,俄罗斯国内也存在一些不安定因素。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车臣。两次车臣战争让俄罗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每年还需要花费数十亿美元来维持车臣的稳定,甚至允许其拥有自己的军队和法律。此外,像印古什、达吉斯坦、鞑靼斯坦、萨哈共和国等地区,因其与俄罗斯传统文化存在差异,也曾多次考虑过独立,只是因为实力不足,最终未能实现。因此,俄罗斯国内外的紧张局势和不断的矛盾,依旧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