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23日,两个穿着商人装束的中年男子,手里各自撑着一把鲜艳的红色雨伞,神情匆忙地走进了江西寻邬县的一个小镇——罗塘镇。镇子上早已等候的两名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男子见状,立刻上前迎接,向这两位中年男子询问道:“二位是潘汉年和何长工先生吗?我们是粤军少将参谋杨幼敏和粤军独立第一师师长黄任寰,奉陈济棠总司令的指示,在这里等候了许久。”
潘汉年和何长工,这两位红军高级将领,居然与陈济棠的部下秘密会晤,这是为什么呢?这一切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
一、
陈济棠,字伯南,生于1890年,广西防城县一个农民家庭。年仅十七岁时,他考入了广州黄埔陆军小学,在此加入了同盟会,并得到了李济深的赏识。1925年7月,李济深任命他为广东第十一师师长,驻守广东。
1929年3月,三大革命失败后,陈济棠因其反共立场鲜明,得到蒋介石的任命,成为第4军军长,兼任西区绥靖委员会委员,迅速掌握了广东的军政大权,成为了广东地区的有名“南天王”。
随着陈济棠势力的不断扩大,蒋介石对他开始产生了强烈的敌意,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1931年,汪精卫在广州建立国民政府,陈济棠则全力支持,趁机接管了驻广东的海军与空军,并迅速扩充兵力,形成了对蒋介石的重要威胁。
蒋介石无奈,决心削弱陈济棠的势力。在1930年12月,他以军事委员会主席身份指示陈济棠率部入赣攻打红军,但陈济棠认为蒋介石意图借红军之手削弱自己,因此反应消极。
1931年2月,蒋介石将胡汉民软禁在南京,陈济棠与李宗仁、白崇禧等人联合发起反蒋运动,逼迫蒋介石暂时下野。尽管蒋介石两个月后重新复职,陈济棠依旧维持消极“剿共”的态度,试图利用红军作为防线,保护自己的势力。
二、
毛泽东迅速意识到了陈济棠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借此机会发展中央苏区的策略。在红军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给周以栗和谭震林写信,指出此前的红军扩展计划已经不合时宜,应调整对粤赣边的策略。
毛泽东深知,虽然红军与陈济棠在阶级立场上存在根本分歧,但陈济棠与蒋介石的矛盾使得他不可能完全效忠蒋介石。蒋介石既提供了资金和军事支持,又用李玉虎部监视粤军的动向,陈济棠很难不对此产生不满。毛泽东认为,正是这种矛盾,使得红军可以寻求与陈济棠的联合。
为此,红军开始通过《告白军官兵书》和《用六大纲领瓦解敌人》等宣传手段,促使粤军与红军建立联系,呼吁停战,集中精力抗日。毛泽东的策略取得了初步成果,陈济棠看到了红军停止内战的诚意,开始考虑与红军达成停战协议。
1934年9月,陈济棠派出代表到瑞金,向红军传达了求和的意图。红军在朱德的指挥下,提出了停战协议的条款: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等。协议的内容并未形成正式文件,而是通过双方代表口头达成一致,并立即执行。
三、
协议中涉及到的“互相通商”一项,许多人感到疑惑,因为当时的苏区物资短缺,经济困窘,似乎没有什么生意可做。然而,陈济棠真正看中的,正是苏区的钨矿。
钨,这种高熔点的稀有金属,广泛应用于枪械制造,尤其是在当时的战争中,尤为重要。赣南地区恰好拥有中国最大的钨矿。上世纪初,赣南的钨矿被外国公司垄断,这些公司将钨矿资源运往海外,制成军火用于侵略中国。
红军占领赣南后,接管了这些钨矿,成立了“中华钨矿公司”,并开始大规模开采。毛泽民负责公司的管理,改进了开采技术,使得钨矿产量迅速增长。这不仅解决了苏区的财政困难,也成为红军的稳定经济来源。
红军通过出售钨矿,筹集了大量资金,成功购置了武器和药品,进一步增强了反“围剿”的实力。陈济棠与红军的协议,直接让粤军购买了约8000吨钨矿,金额高达600万,这笔资金成为红军财政的主要来源。
四、
与红军签署协议后,陈济棠的粤军在蒋介石发动的四次和五次“围剿”中,始终采取消极态度。陈济棠有两个顾虑:一方面,他害怕与红军接触后被拖住,难以摆脱;另一方面,陈济棠担心蒋介石借机从湘地进攻广东,因此在第五次“围剿”中,他选择了拖延应对,并尽量减少损失。
1934年10月中旬,蒋介石命令陈济棠在赣粤边境阻击红军,然而陈济棠并没有如蒋介石所愿,反而在暗中指示粤军让出一条通道,确保红军顺利突破了蒋军的封锁线。蒋介石对此感到震惊,并要求陈济棠在粤湘边境再设一道封锁线。
陈济棠在公开宣布粤军与红军达成协议后,给了红军方便的“让道”,甚至在红军通过粤军防线时,赠送了1200箱步枪弹药,并确保红军顺利突破封锁线。蒋介石对此愤怒异常,指责陈济棠是在“敲梆式的堵击”,实际上是在“送行式的追击”。
五、
红军长征结束后,蒋介石决心彻底清除陈济棠。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突发脑溢血去世,陈济棠趁机联合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发起了两广事变,公开提出抗日救国的口号。
这一事件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关注,并在6月12日发布了《为两广出师北上抗日宣言》,号召一切抗日势力联合起来。毛泽东亲自指示云广英等人前往两广,继续推动与陈济棠的合作。然而,由于陈济棠的部下余汉谋等人最终投向蒋介石,两广事变以失败告终,陈济棠不得不逃往香港。
此后,陈济棠在台湾生活,并于1954年因病去世。尽管如此,他在广东的治绩仍被一些人怀念,并受到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接见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