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朝廷做出的决定,表面看没问题,实则一步错步步错。
到底是哪三次?怎么就成了灾难的起点?
我先说真事,刘秀打下天下后,面对北方归顺的匈奴部族,不少大臣提议把他们往里迁一迁。
别小看这举动,后来变成炸弹。
他们从漠北一路往南,逐步扎根华北,汉人并未警觉,迁民、匈奴农牧同步进入河北一带。
一开始迁移好像没坏,可几十年后,这些胡人家口越聚越大,能打仗的也多。他们不再是工具部队,成了有组织有实力的地方势力。
西晋时期爆发“八王之乱”,晋室内乱,五胡趁机作乱,杀晋帝,灭晋朝。
北方变乱完毕,五胡政权一个接一个,中原彻底撕裂。
北方汉人恐慌,绝望逃亡到长江以南,史称“衣冠南渡”。
这决策能不糟?
刘秀当时图的是缓兵之计、安内,少问过后果,也没人真正负责迁移后的治理。
后来五胡乱华持续十年,波及数百万人。
311年前赵族攻克洛阳,晋怀帝、晋愍帝被俘,死无数人。华北像被洗劫,城郭荒凉。
汉族大量南移。我看的是:一笔看似善意的举措,却彻底改写版图。
五胡政权残酷,对汉族土地、文化毁灭性压迫,冉闵屠胡,可以说是一种反抗,抵不过胡人政权的延续。
直到鲜卑统一北方建北魏,中原才慢慢重建秩序。
可代价,满地焦土、断壁残垣、人荒马乱。
我提问:当初如果刘秀看到后代影响,会让他们跨越国界吗?这问题显然没人能回答。
史书告诉我们,迁民政策若不掌权、无制度,就可能毁掉整个中原。
黄河中游人口骤降,江南迈入崛起快车道,政治重心南迁,这是我眼里的第一枚重大炸弹,引爆后代战略狂澜。
说完一局,又来看第二局,唐朝也没学,反而把问题复制了升级版。
玄宗开元年间表面国力强盛,可内部却埋下定时炸弹:藩镇制度。
天宝以前,节度使拿兵拿钱,开始握住地方实权。
你以为那是“保护边疆”?呵呵,是“养一群军阀”,典型的就是安禄山,他控制三镇有三十万兵,权力宛如诸侯,想着想都知道危险。
755年,安禄山顺手搞起大叛变,打着“为国清君侧”旗号,兵马发动,直接朝京进发。
中央没反应,多名忠臣将军被逼害,反而打开了后门。
他们先拼死守潼关,结果被权臣栽赃“违法募兵”,被处死,你敢想?守都城的将领先被砍头,敌人就一路南下。
长安沦陷,玄宗带着杨贵妃西逃四川。
洛阳也被攻陷,安禄山一度定都。全国大战七年,战火蔓延,北方人口锐减近半。
农田荒废,城池废墟,到处是废墟和哭声。中央国力崩溃,根被拔了。
不得已,唐廷联合回纥把乱拥回去,可谁知道收复只是暂时。为图安稳,叛将稳被封节度使。田承嗣、李怀仙继续坐镇地方。
你封他们是握住他们?不,你等于是把炸弹埋在地里。他们有地盘、有钱、有兵,中央没办法。
从此,“河朔三镇”成长期割据。
这事不哥今天你能想到,他们仗着封号,税余不上交,兵权不服管,朝廷越管越没力。你说,这形势怎么收回?
我觉得,中央的这条决策,年轻时候看似圆满,后来暴露的是骨子里没制衡、不服管。
后面多个皇帝试图削权,大多收不回来。唐德宗试图削剃藩,但立马引起叛乱,打不过只能撤退,回头又继续当土皇帝。
黄巢起义一发不可收拾,李柷、朱温趁乱崛起,950年代彻底灭唐,进入五代十国。
这结果,是天然满制造的悲剧。朝廷给权,却不给章法不给约束,只留下内锁机关,结果不是自缚手脚就是炸弹时代。
我直白点:没有制衡的“养大”,十有九败。封藩治边是善意,可你要是把自己打包给他们,还想夺回来?这是贼聪明还是贼傻?你觉得呢?
我想问,你觉得皇帝能“躺着当”吗?
宋徽宗赵佶,这人不是不聪明,书法、绘画、园林、词赋都高得离谱,偏偏不在正事上用功。
他登基时,朝廷内外本已积弊深重,他倒好,搞党争,听权臣,玩艺术,一步一步把国家玩成断线风筝。
宋徽宗最信谁?蔡京,那人手腕高、心机深,把文臣系统玩得服服帖帖。
他推“新法”,收苛税,搞虚报,基层民不聊生。
朝堂文官集团争权夺利,武将边缘化,整个国家看上去像官帽堆起来的,骨头却是空的。
这时候,北方的金国悄悄崛起,完颜阿骨打打败辽国后,对宋态度模糊。
宋朝高层盲目自信,认为可以趁火打劫,把辽的“燕云十六州”讨回来,还真出兵合击辽国,金灭辽后,果然把燕京交还给宋,代价呢?你猜。
宋出大价钱换回的土地,其实防线全失。
金人对宋的虚弱一清二楚,战场上,宋兵装备差、士气低,一打就垮,结果金人南下,撕破脸皮,攻破汴京。
靖康元年,金兵兵临城下,宋徽宗已经“禅位”给儿子宋钦宗,自以为能避祸,自己“太上皇”身份还能保全。
结果金军不讲情面,父子双双被俘,整个后宫、宗室、文武大臣几乎尽数被掳北上,史称“靖康之耻”。
一场朝堂乱政,引来国灭家破,皇帝、太子、妃嫔、士大夫,全被押往北地,许多人沦为奴仆、玩物,被羞辱一生,北宋就这样,灭了。
而徽宗呢?在金国待了近十年,死得郁郁不得志。
我想问:他后悔了吗?这个人,生前留给世人的是“瘦金体”,死后却留给后人的是断裂的王朝、撕裂的文明、千万人动荡的痛。
南宋虽在杭州建立偏安政权,失地已久,燕云防线彻底崩盘,北方大量汉人被金人奴役,中原彻底变成“边疆”。
这决策失误,不在一时,在整个政治机制早已腐坏,皇帝无为,权臣当道,武将无权,文官欺上瞒下。
我说句不客气的:靖康之耻,是整个朝堂自毁长城的结果。不是金兵太强,而是自己太烂。
宋朝本该是文治典范,却因为朝政玩物、军事废弛、君臣互骗,把国家拱手交出。
你说,皇帝该不该画画?可以。
如果他把全副精力放在斗蛐蛐、画花鸟上,那就是拿江山换玩具。
不是不能浪,而是不能躲着治国。
我最后说个最长远的坑:闭关锁国。
这事不是一代人决定的,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有迹象。
他怕倭寇、怕海盗,也怕人民私自出海。他下令“禁海”,沿海百姓不能造船出海,连捕鱼都受限。
海商被一律视为“奸贼”,搞成内陆心态的帝国。
后面明成祖朱棣虽然派郑和下西洋,热热闹闹搞了七次,可没多久,这事就被中断。
为什么?烧钱多、官员反对,认为“无益于国计”。
结果呢?庞大的海上通道断了,民间私商被剿灭,民间技术停滞,国门逐渐关闭。
清朝入主中原后,承接明制,对外更加戒备,尤其是康熙、雍正到乾隆三朝,对欧洲传教士、防范极深。
到了乾隆时期,干脆只留广州一口通商,外国人不能随便进内地。
你听说过“闭关自守”这词吗?它不是理论,是活生生的政策。
这政策的直接后果是,错过了整个工业革命。
当英国在蒸汽机上狂飙突进,当法国研究火炮材料,当德国建铁路搞电报,中国还在想着如何限制“洋人行商”。
他们认为天朝上国,不屑与蛮夷平起平坐。
清廷甚至多次拒绝英国使节提出的常驻外交、自由贸易要求,认为那是“妄想”。
乾隆皇帝直接给英国国王写信,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劳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句话,百年后让后人咬牙切齿。
等到鸦片战争爆发,英舰开到珠江口,清朝还觉得对方不过是小国进犯。
等真打起来,才发现武器、火炮、战术完全落后,割地赔款,条约连签十几份,国门这时才“被打开”。
可到那时候,路已经堵太久,国人对外界认知狭窄,文化封闭、经济技术严重落后。
自强运动想搞现代化,可是底子太差、观念太旧,起不来。
闭关不是瞬间毁灭国家,它是一刀一刀砍断联系的钝刀子。
从“禁止造船”“清剿海商”,到“广州一口”,再到“拒绝谈判”,每一步都在筑墙,墙筑得越高,摔得越惨。
我想反问一句:谁给皇帝的信心,能觉得靠自给自足就能安天下?
谁给朝堂的勇气,觉得世界可以被隔绝?
当他们堵住的是海岸线,实际断的是整个国家的未来。
文化不通,技术不达,军事不进,贸易不畅。
人家几百年走出来一条现代化道路,我们还在山水画里找出路,这决策,不是守旧,是自断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