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刘邦躺在床上,身体虚弱,心情也显得异常沉重。即使面对病痛,他依然显得郁郁寡欢,心中充满了无法言喻的烦恼。这一天,他低声唱起了歌,但声音里并没有往日的豪情,反而透着一丝深深的忧虑。站在他床边的赵尧,察觉到了皇帝的异样,一眼就明白了他此刻的心情。于是,他走上前,轻声问道:“陛下,您为何心事重重?是不是因为赵王年纪尚轻,而戚夫人与吕后之间的矛盾让您担忧?您是否在为赵王的未来担心?”
刘邦听后,脸上露出了一丝无奈的神色,轻轻叹了口气。他知道,赵尧说的正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从吕后请来的商山四皓彻底摧毁了他对易太子的希望后,刘邦就一直在为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未来感到忧虑。戚夫人是他最宠爱的妃子,刘如意是他最喜爱的儿子,如何能不为他们的安危感到忧心呢?他深知,戚夫人与吕后的恩怨由来已久,虽然他在世时能够暂时制衡这场斗争,但一旦他去世,吕后必定会毫不手软。
戚夫人不仅夺走了刘邦的宠爱,更想让自己的儿子刘如意继承太子之位,这一举动直接触及了吕后儿子刘盈的利益,怎能不让吕后愤怒?一旦刘邦去世,戚夫人和刘如意如何能抵挡吕后的复仇?刘如意年仅十岁,根本没有自保的能力,而戚夫人虽然有些许权势,但也无力与吕后抗衡。刘邦无法想象,若吕后开始复仇,戚夫人与刘如意将如何自保,每每想到此,他便忍不住忧愁叹息。他深感无力,只能用歌声表达内心的苦闷。
赵尧见状,便小心翼翼地提出建议:“陛下,您不妨考虑为赵王选任一位地位尊贵且强大的相国。这个人必须是吕后、太子乃至朝中大臣都非常敬畏的人,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赵王的安危。”
刘邦思索片刻,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但他很快发现,能够让吕后敬畏的人屈指可数。吕后一向权势滔天,他想了许久却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选项,于是询问赵尧,是否有合适的人选。
赵尧此时显然已有了自己的打算,他沉思片刻后说道:“御史大夫周昌,便是一个合适的选择。他刚直坚韧,吕后、太子以及满朝文武,无人敢轻视他。只有他,能够担当此重任。”
刘邦对此并不陌生。周昌是他早期的重要支持者,官至御史大夫,封为汾阴侯。周昌性格刚毅,为人直言敢谏,深得刘邦的信任。甚至有一次,刘邦因要废太子而面临群臣反对,周昌在朝堂上与他激烈辩论,尽管因情绪激动导致口吃加重,但他依然毫不退缩,坚持表示:“陛下若废太子,臣虽口不能言,却知道此举不妥,宁死也不奉诏。”刘邦见他如此坚定,便心生敬意,暂时放弃了废太子的想法。
周昌的坚持给了刘邦极大的印象,而吕后也听到了这段话,感激不已,亲自谢过周昌,称若不是他力争,太子几乎就要被废除。正是这样的周昌,具备了最适合担任赵王辅佐的条件。于是,刘邦决定召周昌去辅佐刘如意。
然而,周昌对这一任命并不乐意,他哭着表示自己一路跟随刘邦,为什么偏偏要在他晚年时被派去照看一个远离权力中心的诸侯王?刘邦不得不道出真相:“周昌,赵王刘如意年幼,我不能放心,除了你,没人能保护他。”最终,周昌无奈答应,转任赵国相国。这一安排,成为刘邦为刘如意所做的第一重保护。
然而,刘邦的安排并未能阻止吕后的阴谋。在刘邦去世后,刘盈继位为帝,吕后掌控朝政。戚夫人如预料般被软禁在永巷,而赵王刘如意虽然得到了周昌的保护,仍然未能完全摆脱吕后的追杀。吕后不仅多次派使者召回刘如意,周昌则屡屡阻止,但吕后转而将目标对准了周昌,迫使他回到长安。
没有了周昌的庇护,刘如意根本无法抵挡吕后的压力,只能接受召回京城的命令。好在刘盈得知情况后,提前去霸上迎接刘如意,将他带回宫中,并亲自保护,避免了吕后的致命一击。
但吕后的报复并未因此停止。公元前194年冬,刘盈出猎,刘如意因年幼未起床,吕后借此机会毒死了刘如意。这一事件,不仅令刘盈极度悲痛,还导致他患病卧床长达一年多。甚至在病榻上,他曾告诫母亲:“这是人所为吗?作为太后,我不能再继续施行暴政。”这一场病痛,使得刘盈深陷不安,最终在公元前188年早逝,年仅24岁。
刘盈的一生充满了无奈和痛苦,他不仅得不到父亲的宠爱,甚至在一系列的权力斗争中屡屡被抛弃。尽管母亲对他有深厚的感情,但她的权力手段也让他成为一个无力的傀儡,最终以悲剧收场。刘盈的死,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刘汉政权的一个象征——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情,注定让许多人在其中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