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奥巴马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非洲裔总统,并正式就职。然而,奥巴马的最大政治成就——“奥巴马医保”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其初期的推广过程中,遭遇了不少阻力。自2010年1月起,弗吉尼亚州率先公开反对这一医保政策,之后,越来越多的州开始跟进。到2011年,已有28个州决定起诉奥巴马政府的医改政策,掀起了一场关于州权和联邦权的激烈争斗。这场政治斗争中,州权与联邦权之间的矛盾持续发酵,几乎贯穿了整个奥巴马政府时期。那么,为什么美国的州权如此强大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美国的历史。17世纪初,随着英国殖民者大量进入北美,其中大部分是英国的清教徒。这些清教徒对英国政府不满,选择逃离英国,寻找一片自由的天地。正因如此,分离主义和自治传统在北美迅速蔓延。然而,这种自治精神并非人人接受,许多人无法认同清教徒的治国理念,于是选择自己在北美建立新的定居点,毕竟新大陆地广人稀。此时,北美的自治倾向愈加明显,也推动了分离主义的蔓延。
美国的多个州其实都是从其他州分裂出来的。例如,罗德岛州的早期殖民者,由于不被纽约州的居民接纳,最终被逐出,才来到罗德岛。宾夕法尼亚州的建立,则是因为一些不满新泽西州政治体制的人们离开,马里兰州的建立源自一群被驱逐的保守天主教徒。清教徒的出走,实际上是源于他们对英国宗教改革的不满。尽管英国进行了一次改革,圣公宗仍保留了许多天主教元素,这让清教徒感到无法容忍。因此,他们的移居本质上是为了追求宗教信仰的自由,这种分离主义精神深深扎根于北美大陆。
美国建国前的十三个殖民地,各自有着不同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这些殖民地能够团结在一起,并非基于共同的利益或民族情感,而是由于共同的敌人。换句话说,尽管十三个殖民地之间有着诸多矛盾,但由于共同面对印第安人的威胁和对英国宗主国的不满,他们被迫走到了一起。这个阶段,十三个殖民地最强烈的共识是对自治和自由的渴望,这才是促使他们最终联合的根本原因。
然而,随着美国独立,假如联邦政府变得过于强大,那是否意味着美国会变成“下一个英国”?这一点当时没有人能够保证。十三殖民地寻求独立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保有自己的自治权。在这种背景下,邦联制便成了最佳方案。1777年,《邦联条例》将美国的统一确立为法律基础,但即便是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协议,某些州直到1781年才正式签署。这表明,当时许多美国政客并不希望美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希望能像古希腊的城邦,或者像荷兰联省、瑞士邦联那样保持松散的联系。因此,松散的联邦体制与州权的强大,是从美国建国之初便埋下的“隐患”。
在自耕农占据社会主体的情况下,松散的邦联制度似乎并不成问题。各州能够自给自足,彼此间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冲突。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工业革命标志着全球化的开始,而工业化所需要的正是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像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前,首先要做的是集中国家的权力。因此,美国的州权时代,注定无法长久。
州权与联邦权之间的重大冲突,最终在南北战争爆发时达到顶点。南北战争的爆发,并非单纯源自奴隶制度,而是因为南北两方在经济和社会结构上的巨大差异。北方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化社会,而南方则依赖种植园经济。南方的种植园经济限制了大量工业劳动力的流动,而且南方的农产品不卖给北方,而是卖给英国,高价换取更多的财富。与此同时,南北双方在政治上的矛盾也愈加突出。
南北战争的直接导火索,便是《宪法第14条修正案》,它禁止任何州剥夺个人“生而平等”的权利。第14条修正案,也被称为“平等保护和正当程序条款”,即联邦政府以“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来挑战州权。除了南北战争,后来联邦与州权之间的冲突,也多次借助第14条修正案来加强联邦政府的影响力。
战争后,尽管联邦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州权的扩张,但整体而言,州权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南北战争后,即便是支持联邦政府的蓄奴州,也并未立即废除奴隶制。直到罗斯福时代,联邦政府才迎来了真正的巅峰。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一直维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但“大萧条”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代表州权的胡佛总统下台后,罗斯福正式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推动了联邦政府的强势崛起。
在罗斯福的新政下,《银行法》、《证券交易法》、《社会保障法》、《联邦失业税收法》和《瓦格纳法》等一系列法案相继出台,几乎每一项都挑战了州权的底线。然而,州权方面并未采取反击,罗斯福凭借其深厚的民众支持,成功地将联邦政府塑造为一个强大而有力的机构,最终推动了美国的中央集权体制。这一时期,美国的中央集权逐渐成型,联邦政府的能力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这一转变,得到了约翰·肯尼迪和林登·B·约翰逊两位总统的进一步巩固。肯尼迪是六十年代民权运动的发起人,而尽管他未能亲眼见证这场运动的成果,但他的继任者约翰逊成功推动了这一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伟大社会”改革。约翰逊时代,不仅让黑人争取到更多的社会权利,还强化了联邦政府对州权的主导地位。尽管约翰逊因越战而遭遇批评,但他对美国社会的贡献却不可忽视。
不过,约翰逊时期的“伟大社会”也引发了大量的财政支出,导致联邦政府的财政压力日益增加。于是,从尼克松到里根,美国的联邦政府开始实行“去监管化”,力图将权力下放到各州。各州的税收逐渐增强,州权也随之提升。在克林顿时期,尤其是通过《对不提供资金而附加强制的改革法案》,罗斯福、肯尼迪和约翰逊时代的政策遭遇了回撤。
尽管小布什在其任内出台了《不落下一个孩子法》,促进联邦权的回升,但整体来看,美国的州权虽然有所回升,却再也无法回到邦联时期的松散状态。尤其是在2008年次贷危机后,各州财政吃紧,开始依赖联邦政府的财政支持。从奥巴马时代开始,联邦政府重新掌握了更大的主导权。
今天的美国,联邦政府依然是最具影响力的力量,而州权与联邦政府之间的斗争,似乎并未真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