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11日,周恩来总理辞去了外交部长一职,由陈毅接任,成为新中国的第二任外交部长。这个任命对于陈毅来说并不感到意外,因为自从1954年他被调入中央后,便开始接触外交事务,周总理也一直有意培养他朝这一方向发展。不过,当陈毅正式接过这个沉甸甸的职责时,他仍然感到一股巨大的压力,心里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有些担忧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个职位。
当晚,陈毅回到家中,与妻子张茜谈起了自己被任命为外交部长的事情,并说道:“作为外交部长,未来不外乎有四种结局。”他停顿了一下,接着列出了这四种可能的结果:第一,取得显著成绩;第二,工作平平;第三,犯下严重错误;第四,因病辞职。
为什么陈毅会这样自我分析呢?我们来逐一分析。
首先是第一种情况——取得显著成绩。陈毅一向以坚韧的性格和不服输的精神著称,这种精神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便已显露无遗。在南方三年的游击战中,面对极其艰苦的环境,正是他的坚韧不拔和拼命工作的态度让他挺过了难关。此外,陈毅还是一位极为懂得用人的领导者。在解放战争中,他坚信粟裕的军事才干,敢于将指挥大权交给他,而自己则专心主持全局。这种果敢的决策和胸怀,使得他在外交工作中也能够有效施展才华。只要没有意外,陈毅相信自己必定能取得一定的成绩,这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结果。
接下来是第二种情况——工作平平。事实上,在建国前,陈毅一直忙于带兵打仗,几乎没有接触过外交工作。建国后的初期,他曾担任上海市长,也曾担任副总理,但外交事务大多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掌舵。后来,周总理有意让陈毅承担更多的外交工作,便开始带他一同出国访问,渐渐地让他接触了外交领域。刚开始,陈毅并不自信,因为外交工作需要高超的判断力,精确的外交礼仪,以及对复杂局势的敏锐洞察力。而一旦失误,轻则丢脸,重则可能引发外交纠纷。因此,陈毅一度心生退意,向周总理请求让他继续担任副部长,自己只想在幕后辅佐。然而,周总理却坚决表示:“让你当外交部长,是毛主席和我的共同决定,你不用再推辞了。”虽然心里有所不安,但陈毅最终还是接受了挑战,心里却常常想着自己也许只能干得中规中矩,甚至可能比不上周总理的出色表现。
第三种情况是犯下严重错误。外交工作不仅仅是代表国家进行对外交流,更多的是关乎国家形象和国际大事的处理。如果失误,轻则造成外交风波,重则可能引发国际争端。尽管陈毅跟随周恩来总理做了几年的外交工作,但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他的经验依然不足以应对每一次复杂的外交挑战。加上他性格直爽、大大咧咧,有时言语过于随意,这更容易引发误解。譬如,陈毅曾在一次非洲访问时,在记者发布会上发表了一些个人看法,结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不必要猜测,周总理得知后专门批评了他一番。这个经历让陈毅对外交工作产生了更多的警惕,也让他更加意识到自己必须谨言慎行。
最后一种情况是身体状况出问题。外交工作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以及频繁的出国访问,常常让人身心俱疲。长时间的时差倒置、频繁的长途旅行,使得陈毅意识到自己的健康状况可能会成为一个隐患。再加上,外交工作要求极高的反应速度与应变能力,一旦身体素质不佳,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影响工作效率。陈毅虽然深知自己年纪渐长,健康状况不如从前,但作为一名革命老将,他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决定迎难而上。他与妻子张茜谈到这一点时,提醒她要为可能的身体不适做好准备。
尽管如此,陈毅依然没有放弃,凭借着他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精神,很快便在外交岗位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他的沉稳、大气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使得他在复杂的国际事务中游刃有余,逐渐赢得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高度评价。
比如在1965年9月29日的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提问道:“有人说中国好战,您也是好战分子,您怎么看?”陈毅毫不犹豫地回应:“我就是好战!我就是好战分子!我们中国人本来不想打仗,但有人要打,那就打!美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总是想挑起战争,老子早就等着打了!现在不打,将来打,老子等不了了!”他的这番话展现了中国人民坚决捍卫国家尊严的气魄,引来全场热烈掌声。
毛主席听后笑道:“讲得好啊!陈毅这个外交部长,真是个了不起的外交部长,外国人再也不敢小看我们了!”而周总理也高度评价道:“陈毅说话非常有气势,这符合我们这个大国的威严。有时,说话滴水不漏未必是好事,这样会缺乏气场,陈毅就比我更有气势、效果更好。”
这些话不仅展示了陈毅在外交岗位上的卓越表现,也反映了他独特的风范,最终成为了外交领域的一个传奇人物。
(参考资料:《陈毅传》《陈毅的故事》《毛泽东与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