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都知道,三家分晋这事儿在历史上那可是相当关键,直接就把春秋和战国给划分开了。在这场瓜分晋国的大戏里,赵国一开始可是占了大便宜,分到手的 “蛋糕” 最多,实力看着也比韩、魏强。可让人纳闷的是,在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赵国却一直比较弱小,甚至都比不上魏国。这到底是咋回事呢?今天咱就一起来唠唠。
先说三家分晋的时候,赵国为啥能分到最大的 “蛋糕”。在晋国的公卿里头,赵氏崛起得挺早,春秋中期的时候,赵衰、赵盾父子就已经位高权重了,所以赵国早早地就拿下了邯郸、中牟这些富庶的地方。后来 “赵氏孤儿” 事件发生,赵氏制定了 “北进战略”,把政治中心从南往北移,以晋阳为中心搞发展,这么一来,晋国北方大片土地都被赵氏掌控了。到了春秋后期,赵氏的几代家主在经济改革上胆子特别大,老百姓干活的积极性也高,连远在吴国的兵法家孙膑都预言,晋国最后会被赵国给取代。所以说,在三家分晋之前,赵国的实力本来就比韩、魏稍微强点儿。在三家灭掉智氏的战斗里,赵国出的力最大,展现出来的实力也最强。而且当时赵襄子是晋国的正卿,在利益分配的时候,自然就占了主导地位。实力强,政治地位又高,分到最大的 “蛋糕” 也就顺理成章了。赵国一开始得到的土地那叫一个多,不但控制了晋国北部大片区域,还向东越过太行山,有了以邯郸、中牟为核心的一片地盘。这地缘环境也特别理想,当时的魏、韩都处在 “四战之地”,魏国的国土更是四分五裂,可赵国的控制区不但连在一起,而且以晋阳为中心的核心地区还特别安全。另外,赵国的控制区离魏国的安邑很近,能给相对较强的魏国造成不小的威胁。这么看来,赵国这开局简直太完美了。
可谁能想到,赵国这扩张之路,刚开始就遇到了大麻烦。三家分晋之后,各国走的路都不一样。魏国一开始不太热衷于领土扩张,而是把精力都放在国内改革上。经过李悝变法,魏国经济基础稳固了,人才也培养起来了,这才开始向外扩张。可赵国呢,一开局就忙着扩张。在灭掉知氏之后,赵国马上在北面发动了灭鲜虞的战争,那叫一个顺利,“一朝而两城下”,气势特别足。接着又去攻打中山国,拿下了左人、中人,还让中山国依附于自己。但是,赵国的扩张很快就碰到了瓶颈。为啥呢?因为赵国在瓜分智氏地盘的时候太贪心,后来扩张又太猛,这可把韩、魏、燕、齐几个国家给吓到了。公元前 451 年,韩、魏和齐、燕联合起来,打算对付赵国。好在赵襄子脑子还算清醒,听了谋士张孟谈的建议,跟这四个国家分别搞好关系,这才躲过了联合打击。不过,赵国的扩张也就只能暂时停在这儿了。你看,赵国在初期稍微扩张了一下就不行了,主要就是因为它缺乏经济基础和人才优势。后来魏国为啥能当霸主呢?就是因为人家经济基础好,人才也优秀,能连着打败秦国,占了秦国大片土地,还能同时压制住韩、赵。要做到这些,得有能支撑连续大战的经济实力和动员能力,还得有李悝、吴起这样的顶尖人才。可赵国呢,没搞变法,自然就没有这些,也就不具备持续扩张的能力了。所以说,赵国的扩张开始得早,结束得也早,很快就遇到瓶颈了。
赵襄子去世之后,赵国的政局那叫一个乱,动荡不安。赵襄子把位子传给了赵献侯,结果他弟弟赵桓子发动兵变,把赵献侯给赶走了,自己当了赵主。赵桓子死后,赵国又发生兵变,赵桓子的儿子被杀,赵献侯又被扶了回来。赵献侯死了之后,他弟弟武公上位,武公死后,赵国又政变了,武公的儿子被赶走,赵敬侯登上了位子。再后来,赵武公的弟弟赵胜又发动兵变,没成功,只好逃亡魏国。一般人都觉得,赵国这段时间政局动荡,是它衰落的主要原因。但从史料上看,这些动荡主要都是宫廷政变,没发生大规模的内战,赵国国力直接受到的损耗其实并不大。所以啊,把赵国衰落的原因全归结到这上面,至少是不太全面的。
赵国走向衰落,最关键的还是战略方向出了错。对赵国来说,中山国那就是个心腹大患。中山国虽然不大,但是它处在赵国腹地,把赵国的领土分成了南北两块。再加上太行山的阻隔,赵国只能靠着壶口和沿漳河的崎岖山路,来维持这两块领土的联系。这么个情况,能不闹心嘛!而且中山国土地不算富庶,又不好统治,齐、燕这些国家对它兴趣不大,所以赵国要是去灭中山国,不太会像后来齐国灭宋那样,引起其他国家的干涉。要是赵国趁着自己实力还强的时候,把中山国给灭了,那实力肯定能大大提升,然后再去对付燕、齐,也能掌握主动。可现实呢,赵国当时就满足于中山国的依附,没想着去灭掉它,而是一门心思要去夺取卫国。卫国当时国力已经很弱了,但是它处在中原,地方富庶,地理位置又特别重要。赵国要去夺卫国,那肯定得引起齐、魏的强烈干涉。你瞧,这战略失误马上就给赵国带来了灾难。第一个大问题就是,赵国在三晋里头的老大地位,被魏国给抢走了。赵襄子死后,魏文侯成了晋国正卿。虽然那时候三晋基本上还保持着联合,可实际上已经各是各的诸侯了,在这个同盟里谁地位高,还得看实力。就因为赵国战略错了,魏国就取代了它的地位。为啥这么说呢?首先,中山国在齐国的支持下,变得强势起来,不再甘心听赵国的话,还多次跟赵国打仗。赵国自己又对付不了得到齐国支持的中山国,没办法,只能向已经强大起来的魏国求助。为了让魏国帮忙,赵国把智地给了魏国。智地离魏国都城安邑很近,赵国本来靠着智地能压制魏国,这下可好,这块重要的筹码没了。紧接着,魏文侯派兵,花了三年时间,把中山国给吞并了。魏国本土和中山国之间,隔着赵国的地盘。要是赵国比魏国强,那就是赵国把魏国给割裂了,可现实是魏国比赵国强,这么一来,反而是魏国把赵国给包夹了。你看,就这么着,魏国顺顺利利地取代了赵国,成了三晋之首。
赵国丢了三晋之首的位置,也就错过了一个特别宝贵的 “红利期”。战国初期的时候,赵、魏、韩还没被正式承认为诸侯,三晋之间共同利益比分歧大多了,所以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同盟关系。虽说三晋之间也常有矛盾,但是面对楚、齐、秦这些大国的时候,还是会联合起来。既然魏国成了三晋之首,那在三晋联合行动里,魏国自然就成了主导者,利益分配也由它说了算。再加上当时秦、楚这些国家还没变法,根本扛不住三晋的联合进攻。这么看来,对三晋来说,这可是个难得的 “红利期”。在魏国的带领下,三晋联合作战,先后打败了秦、楚、齐三大国。但是,好处基本上都让盟主魏国占了,韩国也从郑、宋两国捞到了不少土地,唯独赵国,因为地势的原因,基本上啥都没得到。你瞧,战国初期三晋联合取得的辉煌战果,赵国算是白忙活了,错失了这个宝贵的红利。
赵国第一次攻略卫国的时候,那真是损失惨重,得到的却很少。在开始攻略卫国之前两年,赵国还两次打败齐国,甚至有一次是单独把齐国给击败了,说明那时候赵国实力还是挺强的。可一开始攻打卫国,情况马上就变了,赵国接连遭受重大损失。赵国去攻打卫国,卫国肯定打不过啊,但是人家也有自己的生存办法,马上就向魏国求救,寻求庇护。魏国作为盟主,出来干涉,赵国不听,结果赵攻卫的战争,就变成了赵魏之间的战争。赵国又打不过魏国,被打得大败。可赵国还不死心,还是不放弃攻打卫国,还在卫国国都濮阳北面搞建筑。这一系列操作下来,赵国不但没占到便宜,还把自己折腾得够呛。
这么看来,赵国在三家分晋之后,虽然开局不错,但是由于缺乏经济基础和人才优势,扩张早早遇到瓶颈,再加上政局动荡、战略方向失误,又错失了三晋联合的红利,还在攻打卫国的时候损失惨重,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导致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比较弱小。一直到赵武灵王进行变法,赵国才迎来了崛起的机会,成为了战国时期的强国。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大家要是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不妨多去研究研究,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有意思的事儿呢!记得点赞关注,让我们一起在历史的长河里畅游,探索更多的奥秘。说不定哪天,你也能成为历史小专家,给大家分享你独特的见解。点个赞,关注一下,说不定好运就跟着来了,祝大家都能发大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