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安史之乱以来,随着唐朝的衰落,汉人丧失了多个传统汉地,尤其是西域、河湟地区、云南、甘肃、辽东、燕云十六州、河套及安南等地逐渐被异族控制。中晚唐时期,西域的割让开始,直到北宋靖康之耻,汉人甚至失去了中原与华北地区。到南宋时期,江南、岭南、四川等地也逐步沦陷,几乎整个天下都落入胡人之手。
然而,随着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汉族政权得到了复兴。明朝不仅收复了江南和中原,陕西、甘肃、燕云十六州等地也相继归还,甚至将辽东、云南、河套、河湟等地重新纳入版图。更为重要的是,明朝首次对青海、西藏进行了有效统治,通过设立“奴儿干都司”,汉族王朝首次实现了对西藏的统治。此外,明朝还在中南半岛设立了三宣六慰,使西南地区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朱元璋在1393年进行的人口普查显示,四川人口约为143万,云南仅有25万(其中移民军户占大部分),而当地少数民族总数已接近100万,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1:2的局面。永乐年间,朱棣的征越行动也为明朝提供了新的历史背景,虽然越南已历时四百年,民族认同已然根深蒂固,但依然能看到与汉文化的联系。
关于越南,明朝的征服并非一帆风顺。朱棣在收复越南时,面临着已经高度独立的越南社会和民族认同。越南的民众汉化较浅且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唐朝时期就曾多次镇压其叛乱,杨思勖的征讨也没能彻底消除越南的叛乱倾向。而在唐末,由于南诏的侵扰和大规模的屠杀,越南的汉人数量更是大幅度减少,且地理交通不便,使得中原政权难以有效控制。两宋时期,越南逐渐壮大,最终成为独立的国家。
明朝的尝试再次收复越南时,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采取暴力手段进行大规模屠杀,彻底征服越南;要么缓慢蚕食,逐步通过广西与越南的边境逐步推进。然而,朱棣和朝廷并不愿意采取极端手段,而选择了快速而不充分的收复方式。虽然他在越南设立了郡县,并在一度改安南为交阯,实施行省制,但由于越南地广人众,治理的困难也极大,导致了许多意外的战争后果。
在攻打越南的过程中,明朝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陷入了持久战的泥潭。前后损失了十多万大军和数十名高官,甚至朱棣和朱高煦两任皇帝也相继去世,导致了明朝对越南的战略出现了短暂的畏缩。而越南的黎利凭借此时的有利局面迅速扩展势力,令明朝的战略重心发生了转移。
在此过程中,明朝与越南的关系变得异常复杂。最初,明朝未能压制住越南的反抗,进一步加强了越南的民族自信。到明宣宗时期,面对越南的继续反抗,甚至亲自派遣精锐军队去征讨,但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最著名的就是柳升的失败。柳升是靖难时期的老将,但在这次征越过程中,却因为轻敌和过度自信,最终被越南的黎利打败,死于交趾。明朝的威望受到了极大损害,而对于交趾的控制,也因为这一败而陷入了困境。
最终,明朝虽然勉强将越南纳入其控制之下,但这并没有持续太久。经过数次尝试与失败,明朝最终放弃了通过军事手段将越南彻底纳入中国版图的目标,转而通过更为宽松的政策来维持名义上的统治。安南在名义上被改为明朝的属国,且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权,但实际上明朝已经无法有效控制越南这个区域。
到了成化年间,越南的后黎朝经历了战败,且随着西厂的汪直等势力的介入,明朝再度尝试收复安南。尽管安南名义上成为了明朝的行省,实际控制力依然有限。通过不断的战略失败和内外因素的影响,越南最终形成了独立的政治体系,明朝也未能实现统一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