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郑和:大明王朝第一位航海家,被封为国姓爷,名字注定被世人记住
创始人
2025-09-21 11:32:01
0

1399年7月,靖难之役正式爆发。为了迅速攻克北平的九座城门,朱棣下令燕山地区的三护卫部队全力出动,且动员了所有宦官一同参与作战。在这些宦官中,最为英勇善战的是狗儿,此外还有王安、孟骥和马三保等几位杰出战将。

后来在郑村坝的战斗中,朱棣巧妙利用了自己的贴身侍卫马三保的计策,连续攻破李景隆率领的七个军营,彻底击溃了南方的军队。

这场郑村坝之战让朱棣对马三保有了全新的认识,深感其忠诚和智谋。朱棣即位为帝后,便封马三保为内官监太监——内官体系中权力最高的职位。

一年后,朱棣又赐予马三保“郑”这个国姓,马三保遂改名为郑和。从此,郑和手下的官兵们都尊称他为“国姓爷”。

提起宦官,人们往往想到魏忠贤那样祸国殃民的人物,认为他们是大明王朝的害群之马。然而,郑和与众不同,他的形象格外高大,不仅没有辜负自己的生命,更成为大明王朝首位著名航海家,他的名字注定会被后世铭记。

---

郑和出生于洪武四年,家乡云南。他从小聪慧过人,且对航海怀有浓厚的兴趣。在那个时代,要想成名立业,主要靠科举和熟读四书五经,鲜有人对似乎遥不可及的航海产生兴趣。更何况云南并非沿海省份,郑和为何能对航海如此痴迷呢?

这还要追溯到他的家族背景: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郑和自幼受家教熏陶,也信奉伊斯兰教。对伊斯兰教徒而言,终极心愿是去麦加朝圣。麦加位于今日的阿拉伯半岛,明朝时期前往麦加极为艰难。郑和的父祖二人曾踏上圣城,显示出家境较为宽裕。

与其他孩子不同,郑和的童年没有整天伏案死记硬背四书五经,而是勤加锻炼身体,潜心钻研与航海相关的知识。他怀揣着一个梦想——有朝一日乘风破浪,亲自踏上麦加圣地。

然而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等将军率兵征讨云南。凭借勇猛的作战能力,明军仅用半年便收复了云南全境。

这场战役改变了郑和的命运。收复后的云南,许多儿童包括郑和都成了战俘,不仅被迫服苦役,还遭遇阉割,年仅11岁的郑和亦未能幸免。

从此,他随军南征北战,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历经磨难。虽经历艰苦,郑和凭借坚韧意志生存下来。正如古语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5年后,年仅16岁的郑和被选为朱棣的贴身侍卫,成为朱棣最为信赖的亲信。在郑村坝之战中,凭借他的智谋,朱棣大败南军。朱棣重新认识了这位侍卫,登基后授予其宦官最高职位,并封其为“国姓爷”。

---

1402年,李景隆与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北军进入南京城,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朱棣即位称帝宣告结束。然而,建文帝放火焚烧宫殿后失踪,尸体无从查证。

朱棣虽对外宣称建文帝已死于火海,但心中始终忐忑不安。于是秘密派遣两人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一人胡濙负责陆地范围内的搜索,另一人郑和负责海上追查。

除此之外,郑和还肩负“恩服四海”的使命,类似于西汉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唐朝时的大唐文化输出。

郑和成为下西洋的最佳人选:他自小随朱棣征战,屡建奇功;从小对航海有浓厚兴趣和理论基础;在下西洋前一年曾访问日本,积累了宝贵的航海经验;还能讲阿拉伯语,了解西洋各国的情况。

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郑和自福建五虎门起航,开启了这段伟大的海上旅程。

---

郑和的首次下西洋绝非孤独远航,舰队分为前、中、后、左、右五大营,各司其职。舰队中既有护卫舰,也有补给舰。郑和乘坐的是庞大的宝船,作为舰队主力。

整支舰队共有2万7千8百余人,规模空前,显示出朱棣对这次远航的高度重视。

舰队首站抵达占城,随后半个月后抵达爪哇岛——今日印度尼西亚的重要战略点,也是通往非洲的必经之路。

爪哇物产丰饶,但未有统一国王,只有东王与西王相互对峙。郑和原计划继续南下,却遭遇首次重大考验:途经东王领地时,西王麾下的部将失控,屠杀了郑和舰队中的170余人。

士兵悲愤难平,纷纷请求郑和为他们报仇。郑和有实力反击西王,但他沉着冷静,阻止了鲁莽的报复,展现出成熟的战略眼光。

西王得知此事后十分恐惧,主动派使者向南京谢罪。朱棣对此高度赞赏郑和的处理手段,同时严厉责罚了西王使者,要求赔偿6万两黄金。

两年后,西王因实难凑足赔偿金,仅送上1万两黄金。朱棣未予责怪,旨在让其知错改过。通过这场外交与军事的双重胜利,郑和成功征服了爪哇,此后爪哇每年定期向大明朝贡。

---

解决爪哇问题后,郑和舰队继续南下,经过苏门答腊岛、锡兰等地,开展交流与贸易,这些国家纷纷派遣使者随行,意欲向大明朝贡。

航行最终抵达印度西南端的古里(今科泽科德),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转折点。早在朱元璋时期,大明使者便曾访问此地,但此次郑和肩负的使命意义更为重大。

古里统治者多次派使者进贡,并向明朝称臣。永乐三年,朱棣亲赐诏书册封古里国王,标志着双方关系的巩固。

完成任务后,郑和准备返航,但命运总爱开玩笑。

自古交通要道便不安全,陆有土匪,海有海盗。郑和庞大的舰队理应令人生畏,但仍遭遇了来自海盗头目陈祖义的威胁。

陈祖义是大明人,洪武年间犯事逃亡至三佛齐,成为当地国王手下大将。国王去世后,他自立为王,带领海盗横行马六甲海峡,专门抢劫过往船只。

面对郑和舰队的巨大财宝,陈祖义铤而走险,佯装投降,图谋在郑和放松戒备时发动偷袭。

然而郑和经验丰富,识破阴谋。明军纪律严明,展开反击,彻底剿灭了约5000名海盗,俘获大量战船,陈祖义本人也被擒。

陈祖义之败,正因其轻视了郑和的能力。

被捕后,郑和没有直接处死陈祖义,而是带回南京作为战利品。朱棣则亲自下令将陈祖义斩首示众,震慑海盗。

此次下西洋虽然未能找到建文帝的踪迹,但郑和带回了大量使者,完成了重要使命。

---

郑和首次下西洋战果丰硕,令朱棣感受到“君临天下”的威严。于是,朱棣决定继续支持郑和的远航事业。

1407年,郑和率领27000余人再度启航,此次航程更远,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达波斯湾。航行期间,锡兰国国王因觊觎郑和舰队,出兵五万攻打,结果被俘,其妻儿也一并带回明朝。朱棣宽大处理,赦免了锡兰国王,并将其放归故国。

1409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归来后获朱棣准许返回云南扫墓,表达对其辛劳的敬意。

1413年,第四次下西洋,郑和首次抵达非洲东岸,但此行无侵略殖民之意,主要进行友好访问和封赏当地国王,传授农业技术。此次航行收获丰盛,带回麒麟(即长颈鹿)和30多个国家的朝贡使节。

1417年,第五次下西洋,带回狮子、金钱豹等珍奇异兽。

1421年,第六次下西洋,主要任务是护送16国使者返国,路线未变,但航行时间大幅缩短。

郑和先后六次下西洋,足迹遍及非洲东海岸,包括莫桑比亚和肯尼亚等地,是古代中国人抵达的最远海外区域。

1424年永乐帝朱棣去世,太子朱高炽继位,忙于政务。仅8个月后,仁宗朱高炽病逝,宣宗朱瞻基惊恐继位。朝政焦点转向新帝,郑和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便被忽略。

---

1431年,宣宗继位第五年,突然召见郑和,命他再次下西洋。距上次航行已过去7年,准备工作极其艰难。

郑和深知宣宗此举并非单纯延续永乐遗志,而是权宜之计。宣宗巩固皇位后,希冀通过展示国威,令各国使臣前来朝贺。

无论动机如何,郑和能再次被重用,实属难得。

1432年12月,郑和带领舰队再度起航,这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远航。

舰队穿越马六甲海峡,向各国传达宣宗继位之消息,随后航经曼德海峡,沿红海北上。

航程最远至非洲南端,但返航至古里时,郑和因劳累过度病倒,最终在那里去世。

郑和舰队归来后,宣宗下令将郑和葬于南京牛首山,并命宫中宦官每年祭祀,以示尊敬。

---

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早一百多年,在世界航海史上堪称壮举。令人钦佩的是,郑和远航不殖民、不掠夺,树立了和平友好的典范,值得我们深深敬仰。

相关内容

原创 ...
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国家的灭亡都是因为遭遇了强大的外敌,而少数国家...
2025-09-21 13:05:52
原创 ...
总有人说,历史如同一场轮回。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曾诞生过...
2025-09-21 13:05:41
原创 ...
刘邦和项羽的首次交战,彭城之战,完全以惨败告终。刘邦带领的56万大...
2025-09-21 13:05:40
原创 ...
刘彻从胶东王升至太子,这一路可谓波涛汹涌,充满了许多跌宕起伏的故事...
2025-09-21 13:05:34
原创 ...
1995 年,一位老将军的遗体在火化时,骨灰中筛出了 11 块金属...
2025-09-21 13:04:39
原创 ...
牧野之战与周武王的胜利 牧野之战,周武王以少胜多,凭借着英勇的战斗...
2025-09-21 13:04:35
原创 ...
前秦(351年~394年)是氐族雄主苻健建立的朝代,也是东晋十六国...
2025-09-21 13:04:19
首展重温“烽火卢沟”
本报讯(记者 孙颖)昨天,“宛平博物馆之城”上新,位于宛平城西门内...
2025-09-21 13:04:14
原创 ...
古今战争从未缺少失败者。秉承“成王败寇”的观念,有人宁死不屈,有人...
2025-09-21 13:04:14

热门资讯

田径世锦赛|美国接力队又重赛了... 9月20日晚进行的2025年东京田径世锦赛男子4×400米接力预赛中,美国队未能直接获得晋级决赛的资...
原创 从... 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国家的灭亡都是因为遭遇了强大的外敌,而少数国家则因自身的政策失误导致最终灭亡。周...
原创 历... 总有人说,历史如同一场轮回。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曾诞生过无数辉煌的朝代,也留下了一个又一个...
原创 下... 刘邦和项羽的首次交战,彭城之战,完全以惨败告终。刘邦带领的56万大军,被项羽仅仅3万兵力打得溃不成军...
原创 储... 刘彻从胶东王升至太子,这一路可谓波涛汹涌,充满了许多跌宕起伏的故事。在他之前,许多人都在为皇位展开角...
原创 铁... 1995 年,一位老将军的遗体在火化时,骨灰中筛出了 11 块金属碎片。这些伴随他走过 44 年的弹...
原创 姜... 牧野之战与周武王的胜利 牧野之战,周武王以少胜多,凭借着英勇的战斗和周全的策划,联合各地诸侯“平定商...
原创 前... 前秦(351年~394年)是氐族雄主苻健建立的朝代,也是东晋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前秦历五世共六帝(...
首展重温“烽火卢沟” 本报讯(记者 孙颖)昨天,“宛平博物馆之城”上新,位于宛平城西门内的小城会客厅正式启用,首展——“烽...
原创 白... 古今战争从未缺少失败者。秉承“成王败寇”的观念,有人宁死不屈,有人却选择了忍辱求全,投降敌人。许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