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初
编辑|云初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三只日本女孩(猿猴)分别捂眼、捂耳、捂嘴,代表的不仅是“看不见、听不见、说不见”。背后是一套哲学与生活智慧,也是一场文明与谦逊的行为准则。悬念,就从这里展开。
镌刻在神社门楣上的古老提醒
在日光东照宫,一组雕刻镶刻在神社门楣上。8世纪佛教传入日本,儒家经典中提到“不看不听不言非礼”。17世纪,东照宫工匠将这句话转化成三只猴子的图像:一只遮眼,另一只封耳,第三只捂嘴。猿猴代表“中立观察者”,远离是非之事。
这座雕刻由工匠左缘绘制,逐渐成为智慧符号。日本民间称其为「三猿」(Sanzaru),名字分别为Mizaru(不见邪)、Kikazaru(不听邪)、Iwazaru(不言邪)。猿,日语中有“奉仕”与“通道”之意,也代表“神明的使者”。巧合在日语中,“不”的变形“zaru”发音与“猿(さる)”相同,形成文字游戏。
这一寓意逐步深入日本文化中。三猿图出现在民间节日石碑上,出现在节庆祭祀装置中,成为提醒人们远离人性恶面、保持清净生活的一种方式
不是逃避,而是清净修行
从佛教视角看,“三猿”不只是闭耳闭口闭目,而是一种修行准则。佛教中强调非邪念、非邪行、非邪语,即“不思、不语、不为”。三猿提醒世人,不被欲望与纷争所侵扰,在纷扰中守住内心。
这一教义广泛影响日本各地寺庙与生活文化。当地香客常说,遇到不正义的事,先止看,止听,再止言,以免心念被污染。这个传统与佛教八正道中的“正语”“正业”“正念”对应。
到19世纪“三猿”图像被带到西方,象征被简化为“睁眼不见”“闭耳不问”“掩口不言”的消极态度。但在原始语境中,这是清净心的体现,是对欲望、谣言、批评、人性贪嗔的“自我防护”。
从劝诫变成冷漠的借口
进入现代社会,三猿图像开始大量出现在流行文化、商品包装与公共场景中。它的外形早已超越神社门楣,变成卡通形象、街头涂鸦、甚至社交网络表情包。捂眼、捂耳、捂嘴,不再只代表不看、不听、不说,而被赋予更多解读。
20世纪后期,西方舆论中,“三猿”开始成为回避现实、漠视正义的象征。它不再被视为哲学修行,而是冷漠、妥协的表现。在欧美讽刺漫画中,三只猿的形象被放入法庭、官僚机构、新闻编辑部,暗示“系统性装聋作哑”,故意无视社会问题。
日本国内部分文化评论也表达忧虑。有人指出,这种“只修自己、不管外界”的理念,被误用在公共事件上。例如面对政治丑闻、校园欺凌、公司性骚扰时,人们常引用“三不主义”作为个人逃避干预的正当性,久而久之,形成集体沉默。
在日本“和文化”中,避免冲突被视为美德,三猿理念恰好为这种和谐倾向提供外壳。不少职场教育、家族育儿中,潜移默化地强化“沉默是保护色”的规则。捂眼——不揭露同事错误;捂耳——不理睬异议;捂嘴——不谈私见。
更尖锐的讽刺出现于2011年福岛核灾难之后。面对信息不透明、风险瞒报、官员回避,日本网民开始用“三猿”表情回应政务发布会。成千上万只“闭目猿”与“堵耳猴”刷屏,集体表达对掩盖真相的愤怒。这一次,图像不再劝人自律,而是在控诉“装作不知道”。
三猿成为双刃剑。它既是一种自我洁净方式,也可能演化为不作为的文化温床。图像不变,语境早已不同。
三猿如何融入全球文化语境
随着媒介传播速度日益加快,三猿的符号功能也在不断变形与融合。它不再局限于宗教、哲学或国家民族,而在不同文化中生出新用途。
美国政治抗议中,反战组织曾用真人扮作三猿,站在五角大楼外表示对军事行动的抗议。英国环保运动中,年轻人化妆成三猿造型,传达“不看破坏、不听托辞、不说妥协”的立场。这些表演式行为,依旧依赖捂眼、捂耳、捂嘴的原始姿态,但意义完全相反。
在商业领域,三猿也被品牌利用。不少科技公司、通讯企业甚至保险广告中加入三猿形象,作为“诚信”“保障”“隐私”的象征。尤其“捂嘴”的形象,被用来表示“不泄露客户信息”,借传统文化为产品背书。
另一方面,社交网络中,三猿衍生出“第四猿”——捂心口的版本。这一变化最早出现在Instagram滤镜与动漫风格贴图中,代表“感受不到、不动情、不受伤”。它不是源自宗教,而是数字文化中对“情绪免疫”的再加工。符号继续繁殖,演化。
回到日本本土,三猿形象开始被年轻艺术家重构。一些现代艺术展中,三猿被拆解、扭曲、重组,猿猴不再闭眼闭口,而是怒目、张嘴、大喊,象征“自我觉醒”。这种反叛式回收,让三猿回到本体意义:不为恶,不随波,而非沉默与退缩。
值得注意的是,三猿在全球化背景下成为典型的“文化漂流物”。它从宗教伦理变成政治隐喻,从修身方式变成抵抗武器。这种漂移说明:文化图像无法固定,只能不断被解构与重塑。
在东京涩谷街头、伦敦地铁涂鸦、华盛顿广场抗议、北京独立设计展中,三只捂眼捂耳捂嘴的小猴子早已不再是日光神社的石雕。它们穿上各种语言的衣服,说着完全不同的话。
这个来自佛教与东亚礼仪文化的形象,已变成全球化语境下的“视觉密码”。谁掌握它,谁就能用它说话。
上一篇:向海守望:一座千年庙宇的涅槃重生
下一篇:郑和船队的航迹,划过6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