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清朝题材的电视剧时,观众们是否曾听闻过“顶戴花翎”这一术语?在剧中,当某位大臣在征战中显赫立功,皇帝便会赏赐他象征荣耀的“顶戴花翎”。那么,这“顶戴花翎”究竟是什么样的物品呢?
在清朝,官员所佩戴的礼帽主要由帽体、顶珠和翎枝三部分组成。顶珠的材质及颜色通常会根据官员的品级进行区分。例如,身为一品大员的顶珠会镶嵌红宝石,而四品大员则佩戴青金石等不同材质。因此,单从顶珠的宝石类型上,便能够直观地识别出各官员的等级。然而,与顶珠不同,花翎则并不是用来标示官员官阶的,而是代表着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荣誉象征。
花翎,实际上就是孔雀的尾羽,特别是带有圆形环纹的部分称为“眼”。这些环形的纹路根据数量的不同,可以分为一眼、双眼和三眼花翎。当其羽毛上有一个圆形环纹时,则称为一眼;而两个的则为双眼;若是有三个的,即为三眼花翎,其中三眼花翎更是珍稀无比。以和珅为例,作为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历任的官职包括领班军机大臣和吏部尚书等,然而,他却并不具备三眼花翎的佩戴资格。这是因为根据大清律例,即便是身为一品官员,如果未能在某些领域取得明显的政绩,亦无权佩戴此殊荣。
而最基础的一眼花翎,获取的难度也是相当高的。在清朝时期,由于民族政策的影响,汉族官员要获得花翎的条件尤为严苛。例如,康熙年间收复台湾的最大功臣施琅,理论上来说,收复失地的功绩应当是千古之名,但最后康熙仅给予了他一眼花翎。尽管如此,施琅依旧心怀感激,因为这不仅是作为汉臣的至高荣誉,更是突破了满汉之间的界限,体现了皇帝将他们视为一家人的温情,这种荣耀远比单纯的官位提升重要得多。
与之相比,满族官员佩戴单眼花翎的条件则相对简单许多,凡是出自上三旗的统领和参领均有资格佩戴。而双眼花翎一般则是由皇亲国戚和宗室贵族所佩戴。比如驸马爷和那些在皇室中享有较高功勋的镇国公或辅国公,只有作为皇帝的亲信,才能够佩戴这一荣誉。然而,三眼花翎的佩戴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存在。
在乾隆皇帝之前,双眼花翎是最高的荣誉。而在乾隆即位后,他因好大喜功,喜欢展现威风,致使亲王、郡王和贝勒们开始陆续佩戴三眼花翎,以示皇家威严。自乾隆以后,从清朝建立直到其灭亡,受到三眼花翎赏赐的仅有七位特殊人物,包括平定蒙古叛乱的傅恒、平息西藏叛乱的福康安、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和琳、制伏张格尔之乱的长龄、参与与英军的战斗的禧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李鸿章以及处理戊戌政变的徐桐。这七位人士有着一个共同点,他们均掌握过重要的军权。虽然和珅权势显赫,财富如海,但因缺乏军功,始终无缘三眼花翎。
进入清朝的末年,官场腐败现象严重,国库赤字严重,竟然出现公开明码出售单眼和双眼花翎的现象,售价均在千两之上。即便如此,三眼花翎却始终没有流入市场。因此,可以说三眼花翎是清朝阶段最为珍贵的赏赐,不仅无法用金钱来购买,而且朝廷大臣必须在军功上做出巨大贡献,才能获得这项荣耀的佩戴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