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二十八将”是指光武帝刘秀在平定天下、建立东汉政权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二十八位重要将领。因他们的画像被刻画在洛阳南宫的云台阁中,所以被称作“云台二十八将”。这一纪念方式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当时匈奴投降后,汉宣帝为了纪念那些辅佐他的功臣,特意在麒麟阁刻下了十一位功臣的画像,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麒麟阁十一功臣榜”。随后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榜”也是类似的纪念举措,李世民在贞观十七年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刻于凌烟阁。然而,“云台二十八将”的设立者并非刘秀,而是东汉的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而且,这些将领中,唯有位列第十五的马武知道这一榜单的存在,其余的二十七位将领早已去世,连刘秀本人也未曾听说过有“云台二十八将”这一称谓。
实际上,“云台二十八将”的设立背景与“麒麟阁功臣榜”和“凌烟阁功臣榜”有所不同。东汉初期的政权是以豪族士族为核心的,而“云台二十八将”也正是这一阶层的代表。这些将领的共同特点是,他们的出身几乎都与士族或豪门集团有关,尤其是出身河北和河南的士族集团。刘秀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登基称帝,正是因为得到了这些豪门士族集团的支持。豪门士族集团对刘秀的帮助,尤其是河北集团,在刘秀初起之时,便为其提供了强大的私人武装。比如耿弇、耿纯、刘植、邳彤、任光、景丹、寇询等,甚至有两位出身低微的臧宫和吴汉,虽为低阶官吏,但也属于小士族阶层。
像历朝历代一样,东汉初期的功臣集团内部也存在激烈的权力斗争。可以看到,东汉开国时期,主要有两大集团——河南集团和河北集团。河南集团主要由南阳和颍川的士族构成,而河北集团则涵盖冀州和幽州的豪族。这两大集团的利益斗争在“云台二十八将”中得到了体现。例如,云台二十八将中,南阳籍的有11位,颍川籍的有7位,而河北集团的将领虽然数量较少,实际的权力影响力却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刘秀早期在河北活动时,没有自己的私人武装,主要依赖河北的士族资源。而河北集团的力量对于刘秀的崛起至关重要。刘秀的两任妻子,阴丽华和郭圣通,分别代表了这两大集团,也使得东汉开国初期的集团矛盾愈加尖锐。
值得注意的是,东汉的统一战争直到建武十三年才完全结束,而“云台二十八将”的形成期却非常短暂。实际上,刘秀在建武元年登基前,便基本上完成了这一群将领的集结。因此,“云台二十八将”实际上是早期追随刘秀的功臣,而并不包括统一战争中的后续功臣。最早的追随者中,有刘秀的发小朱祐,二人从小就是朋友,且朱祐母亲与刘秀同族,朱祐自幼便深受刘秀信任。除朱祐外,臧宫、傅俊、王霸等人也在昆阳大战之前追随刘秀,这些人成为刘秀的初期支持者。
当刘秀出巡河北时,祭尊、冯异、铫期、坚镡四位新将加入,成为刘秀的第二阶段追随者。而在河北遭遇王郎追杀的途中,邓禹、陈俊、杜茂、耿弇等人也先后加盟,形成了刘秀的第三阶段追随者。接着,赵汉政权战斗中,邳彤、任光、李忠、万修、刘植等将领加入,组成了刘秀的第四阶段追随者。最后,在扫荡河北武装时,岑彭、马成、刘隆、马武等人加盟,最终形成了“云台二十八将”的完整阵容。
与一般功臣榜不分先后的排名方式不同,“云台二十八将”的排名实际上是根据每位将领的功劳来排序的,这引发了后人对“公平性”的争议。其中,争议最大的便是邓禹的排名是否合理。邓禹在战功上并没有十分突出的表现,尤其是在西征战役中,他率领的两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导致刘秀攻取关中的战略失败。对此,许多后人认为邓禹的排名是名不副实的。但我个人不赞同这一观点。邓禹的失败主要并非源于他的能力,而是由于刘秀过度猜忌和指挥失误。邓禹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冒险回到刘秀身边,已经十分难能可贵。而且,邓禹有着极强的识人能力和战略眼光,他堪比刘邦的张良、刘备的诸葛亮,是刘秀军事谋略的重要支持者。
此外,关于“谁的军功最大”这一问题,也有许多争议。冯异、吴汉、耿弇和岑彭等人都有不同的贡献。冯异参与了多场战争,也有不少经典战役,但他并未单独指挥过某一战区。耿弇的最大功绩是平定张步,这场战役十分精彩,但他也并未获得“方面军”的成就。实际上,史书上承认真正获得“方面军功”的仅有冯异和岑彭。冯异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治理关中,而岑彭则在南方和西南的战场上大放异彩。我认为,岑彭的军事才能在这些功臣中最为突出。如果不是遭遇公孙述的暗杀,他无疑会成为当时最伟大的军事家。
有朋友可能注意到,除了“云台二十八将”,还有一个“云台三十二将”的说法,这四个额外的将领分别是王常、李通、窦融和卓茂。他们被列为“副榜”或“附榜”人物,原因各有不同。王常是绿林军的首领,虽然他帮助过刘秀的大哥刘縯,但由于加盟时间较晚,未能入选“云台二十八将”。李通是刘秀的妹夫,因是皇帝亲戚,为了避嫌未能列入榜单。窦融虽然早早归顺刘秀,但他加入刘秀时,河西地区仍在割据状态,未能算作刘秀的直属部队。卓茂则是唯一的文官,他作为西汉的遗老,虽然没有实质性的军事功绩,但因刘秀的正统性需要,才被推上了这个名单。
除了这些人物,还有一些其他功臣,如阴识、邓晨、来歙和马援,也因种种原因未能入选“云台二十八将”。阴识是刘秀的大舅哥,在刘秀起兵初期便提供了极大帮助。邓晨是最早认定刘秀有天命的人,在刘秀遭到通缉时,邓晨为他提供了庇护。来歙则是刘秀的亲戚和好友,他的军事贡献也相当显著,可惜在公孙述的刺杀中不幸遇难。而马援则因其加入较晚,虽然在光武帝晚年时期有一定贡献,但未能在统一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因此未能进入正式榜单。
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尽管未能在“云台二十八将”榜单上留下名号,但他们对东汉的建立和刘秀的胜利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