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涌现了许多名将,但要提到“用三支歪箭吓退敌军”的英雄人物,那非何灌莫属。
那发生在宋徽宗年间的故事,地点是玉津园——当时东京汴梁的四大园林之一,气氛庄重非凡。这天,辽国使者来朝,皇帝赵佶特地设宴招待,以显示宋朝的国威。而宴会中,除了吃喝,最重要的还是要展示宋国的强大,故而安排了一场射箭比赛来助兴。
此时,何灌——当时的太尉,奉命陪同辽使参加射箭。第一箭,何灌稳稳地拉弓射出,箭矢如有神助,直中靶心。现场的气氛顿时沸腾,文武百官纷纷喝彩,连辽使也不禁点头称赞。然而,第二箭却略微偏了,未能命中靶心。这时,辽使抓住机会,笑着挑衅道:“太尉这是不中了?”语气里不免带着几分嘲弄。
若是换了其他人,恐怕会因这轻微的失误感到尴尬,甚至急于辩解。然而,何灌丝毫不慌,反而轻笑着回应:“这不是我射偏了,而是我在礼让贵客。”说罢,他再次搭弓射箭,这一箭再次精准地命中靶心。辽使顿时无言以对,现场的气氛瞬间变化,谁都感受到何灌的深沉与从容。
这段小插曲,其实展现了何灌独特的性格:外表沉稳内敛,内心却充满力量与智慧,正是这种谦和而刚强的个性,才让他成为了真正的英雄。
那么,何灌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出生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家境贫寒,早年生活困苦。然而,何灌并未像许多同龄人那样醉心于书本,而是偏爱骑射,尤其擅长射箭。对他而言,射箭几乎已经达到了“人箭合一”的境界——无论是静止的靶子,还是飞翔的鸟兽,抑或风中的树叶,都能在他的箭下找到归宿。
凭借这项过人的技艺,何灌在年轻时便参军,后被河东经略使韩缜赏识。韩缜见他箭法了得,便直接对他说:“我如今的位置,将来就是你的。”这不仅是赏识,更是对何灌未来潜力的认可。
果不其然,何灌很快得到了晋升,成为火山军巡检,负责边防防务。这项差事看似简单,实则极具挑战——既要守住边界,又不能轻易挑起战争;既要保证胜利,又不能让敌人感到挑衅。面对复杂的局势,何灌表现得沉稳果敢,手段精准。
就在这段时间,发生了那个令辽军心惊胆寒的故事——“三箭射石”。
事发在贾胡瞳(今山西一带),这里有一口泉水,辽军经常越境来取水。虽说泉水不过是普通水源,但边界的尊严不可侵犯,何灌当即在此设立土堡,派兵驻守。辽军见状,不满地出兵挑衅。何灌见状毫不退缩,当即搭弓射箭,射杀了数名敌人,但辽军人众,根本没有撤退的意思。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何灌突然停下射人,转而对着山崖发起攻击。他连发三箭,箭矢竟然精确地射入了同一个地方,穿透坚硬的岩石,直至露出一个洞口!辽兵惊呆了,原本以为何灌是失手射偏,谁知竟是精准的炫技。要是这些箭射在人身上,恐怕连骨头都不会剩下。
目睹这一幕的辽军瞬间不敢再笑,纷纷转身逃跑。这件事没过几年便传遍了辽国,他们虽不知道何灌的真实身份,却知道有一位“北宋边境的何巡检,箭能穿石,堪称神人”。
接下来,何灌的事迹广为流传,甚至辽国的权臣萧太师出使大宋时,特意提起此事。何灌笑着说:“那人正是我。”萧太师震惊得起身行礼,佩服得五体投地。
然而,何灌并不仅仅是个武力超群的将军,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能力也令人称道。后来,他调任河东将,参与西夏战争。在一场骑射战斗中,他一箭穿透敌军前阵的胸甲,箭矢竟然穿过了敌人的盾牌,形成了“一箭双雕”的局面。西夏军顿时惊慌失措,士气大跌,不敢再作抵抗。
何灌的才能很快引起了枢密院事张康国的注意,并被推荐给了宋徽宗。徽宗虽然在军事上并不精通,但他被何灌讲述的西北战事深深吸引,听得津津有味。何灌不仅口才出众,连在御榻上比划的时候,都能把局势讲解得生动透彻。徽宗听后连连点头,称赞他说:“敌情尽收眼底。”
因此,何灌屡次得到提拔,官至提点刑狱、威州刺史、知沧州。在沧州时,由于他的治政有方,他被进一步升任为引进使。
有一年,朝廷命令何灌押送三十万石粮草前往边塞。何灌细致考察后,认为水路太浅,陆路运输又过于耗费,遂建议将这笔费用转而购买当地百姓的麦子,以解决军粮问题。这一建议既节省了开支,又不扰民,深得朝廷赞赏。
至1114年,何灌被调往岷州。岷州地处干旱寒冷地区,兵员招募困难。何灌没有急于发布招兵令,而是先着手修建水利工程,引流邈川水,开渠灌溉,迅速将数千顷土地转变为良田。百姓得以丰收,自然愿意参军。他仅用半年时间,就成功招募了7400名弓箭手,这支队伍虽然并非正规军,却以半军事化的农兵身份,成为了抵御西夏、辽、金等敌人的重要力量。
何灌的文治武功兼备,使他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民生建设上,都留下了显赫的业绩。
然而,历史却有时是如此冷酷与讽刺。靖康之变爆发,金军南下。东路金军由完颜宗望领军,直逼黄河。朝廷调兵布防,梁方平负责北岸天成桥,何灌则负责南岸圣功桥。按理说,他们应当互为犄角,共同守住黄河天险,但实际情况却让人大跌眼镜。
梁方平是个胆小的宦官,一听金军来袭,竟然弃桥逃命,导致北岸守军混乱不堪,桥上兵力匮乏。何灌见局势危急,立即下令烧桥,以延缓敌军过河。然而,因桥上的逃兵和追兵的交错,大量士兵和战马跌入河中,惨状触目惊心。
这一切,金军都看傻了:“大宋竟然连两千人也舍不得留下来守桥!”
更荒唐的是,由于没有桥可过,金军的主力不得不使用小船,花费了整整三天才将兵力渡过黄河。三天,本是宋军反击的绝佳时机,却因朝廷内部混乱而错失。
尽管何灌在战争中拼尽全力,最终以身殉职,但他的结局并不光彩。靖康之变后,何灌被宋钦宗下令贬职,发配至城西守卫一处角门。他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