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个国家的境遇,与个人在社会中打拼的经历也有几分相似。就像是有些人被别人坑了,结果反而还帮人数钞票一样。有些国家被大国耍了,结果傻乎乎地成了“马前卒”,替人卖命。
拿立陶宛举个例子吧,虽然这个国家曾经历史上辉煌过,但自从两百多年前,它就已经沦为大国间博弈的棋子。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被打败,俄罗斯作为胜利者,收获了不少战利品。波罗的海的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从那时起,大部分就被大鹅吞并了。和远离文明的西伯利亚不同,这三个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经济也相对发达,语言和宗教与大鹅不尽相同,这使得俄罗斯在吞并后,始终消化不良。一百多年后,趁着1917年革命的机会,这三国纷纷要求独立。
最终,在列宁的民族自决政策支持下,1920年,苏俄和这些国家签署了《和平条约》,正式承认它们的独立地位,建立了和平外交关系。这就像一个多年来被寄人篱下的“老姑娘”终于嫁人了,终于能自己当家做主,放飞自我,折腾一番。
从1919年到1934年,爱沙尼亚政府经历了24次更替,平均每届议会的寿命只有8个月。拉脱维亚更离谱,政府换届18次,由39个政党轮流执政。而立陶宛从1918年到1926年,8年时间里,议会已经重组了12次。于是,三国人民也觉得,这种西方的民主玩意儿简直不靠谱,干脆不玩了。到了1930年代,它们纷纷走向军事独裁。这个喜欢折腾、耍小脾气的性格,直到今天依然没有改变。
例如,立陶宛最近几年就不乏类似的操作。前几年,它抵制西域的棉花,接着又冒天下之大不韪,在2020年为“呆蛙”设立了外交代表处。这个举动惹怒了兔子(俄罗斯),结果两国外交关系降到了代办级别。如今,立陶宛的GDP总额虽然有780多亿美元,但它的外债却超过了470亿美元,想要重新与俄罗斯修好,甚至希望借钱租自己的港口。你说,这样的“大姐大”不是最容易被人耍来耍去的吗?
事实上,历史上类似的情况并不罕见。二战爆发后,苏联和德国曾经利用波罗的海三国的弱点,耍了他们一把。两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中的秘密协议实际上将波罗的海三国划入苏联势力范围,成为苏联的缓冲带。1940年6月15日,苏军趁机进驻立陶宛,8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决定,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吞并,成为苏联的14、15和16个加盟共和国。
有趣的是,今天的俄乌冲突,俄罗斯只是动了一下乌克兰,欧洲便沸腾了,各国纷纷站出来支持“正义”,出钱出力出兵。而在1940年,波罗的海三国在一夜之间就失去了独立,西方大国却一个字也没吭。其实,放眼今天的世界,所谓的“正义”和“公理”,常常不过是用来掩盖背后的“实力”与“利益”的。西方列强的表现,恰似前段时间的排队加塞事件,如果加塞的是个眼镜女和老太太,大家都觉得不可忍,但如果加塞的是马云或者李逵,估计没人会阻止,反而可能还会合影发朋友圈庆祝。
如今的西方之所以大力支持乌克兰反抗俄罗斯,背后当然是看准了俄罗斯的衰弱,自己也从中看到机会。换成过去美国在中东、阿富汗大杀四方时,谁敢站出来说三道四?那时,西方的“道义”和“公理”便没有那么大声了。再看1940年,西方国家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吞并保持了沉默,甚至有的国家还从中获取了利益。瑞典当时作为“中立”国家,和纳粹德国一起,率先承认了苏联对三国的吞并。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反对。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就迅速发出第8389号总统令,冻结了波罗的海三国的资产,价值高达6000万美元,这在二战期间是很少见的。不过,这份冻结资产的声明,却没有直接提到苏联,也没有采取任何实际制裁行动,显得颇为模糊。此举也被认为是西方在大国利益面前的无奈妥协。
到了1943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魁北克会议上说出“为了不与莫斯科政策冲突,我们必须支持苏联的边界”,以此来确保苏联加入《大西洋宪章》,一切都为了大国利益。西方各国的“正义”和“公理”,在那个时候,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直到1990年,立陶宛又一次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当时,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正在进行“公开性”和“民主化”的改革,立陶宛趁机宣布恢复独立。此时,西方对立陶宛的态度非常冷淡,甚至还对其独立行为进行了打压。美国总统布什和参议院的表态,都非常含糊,甚至不愿意直接支持立陶宛独立,而是建议它去和苏联谈判。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最反对立陶宛独立的,居然是西德和法国。西德当时正在谋求两德统一,不想激怒苏联,而法国则担心德国统一后会威胁到自己在欧洲的地位。两国领导人联手施压立陶宛,要求其暂停独立声明。
最后,立陶宛在压力下宣布暂停独立声明,危机暂时平息。直到苏联在1991年解体,立陶宛才终于真正获得了独立。而这个过程中,西方列强的“正义”和“公理”始终是摇摆不定的。
这一切的历史过程让人深思。如果大鹅自己不“自杀”,那么2023年或以后,乌克兰的命运是否也会像立陶宛一样,经历一番被大国玩弄的过程呢?
你怎么看,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