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地理上是邻国,两国之间的距离非常近,但令人感到矛盾的是,这个近邻却时常挑起战争,破坏周边国家的安宁。
从人口、国土面积、到文化积淀,日本都远不如中国,历史上,中国的中原王朝一直是日本学习和崇拜的对象,尤其是在唐朝的影响下,至今仍可看到唐朝文化的痕迹。唐朝不仅在艺术、宗教、科技等方面影响深远,而且其强大的国家形象更深刻塑造了日本对中国的敬仰与模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冲突和战争几乎都是由日本主动挑起的,反观中国的中原王朝,即使在国力最为强盛时,也未曾将日本视作对手或征服的目标,更不曾提出过对日本领土的任何要求。对中国来说,拥有日本这个邻国,实际上是一次历史的幸运。
在讨论中日两国的战争历史时,中国的军事专家,空军大校戴旭在他的著作《C形包围》中曾言:“从中国来说,历史上从来没有单独彻底战胜过日本,未来有没有这种可能?如果有,则大可一战永绝后患。” 这一言论的核心在于,历史上中国从未单独对日本发动决定性的胜利,而未来是否有可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看未来局势的发展。戴旭大校所使用的“单独”和“彻底”两个词,表达了历史的深刻含义,确实如他所言,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中,未曾出现过“彻底”的战胜。
中国的历史典籍中,最早的关于日本的记载出现在《汉书》里:“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乐浪郡位于今天的朝鲜半岛北部,倭人首先通过乐浪地区与中国联系。这些倭人随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向汉朝朝贡。在《后汉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这些文字清晰地表明,倭奴国当时并未引起汉朝的重视。然而,谁也没有预料到,这个不起眼的倭奴国会在唐朝初年主动挑起战争,成为中国的对手。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出现在唐朝时期的白江口战役。白江口位于今天的韩国锦江入海口,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以武力介入朝鲜半岛的事件。公元663年,当时名为倭奴国的日本,派遣了超过4万名士兵,携带1000余艘战船,欲以军事力量打败唐朝的军队,企图扩大其在东亚的势力范围。然而,唐军仅有1.3万人,战舰只有170余艘,显然在人数和装备上处于劣势。
尽管如此,这场海战的结果却令人出乎意料。日本军队被唐军痛击,虽然史书中并未详细记录日军的具体损失,但《旧唐书》记载:“仁轨于倭兵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日军在这场战斗中遭受了毁灭性打击。日本在这一战后,长达千年不再轻易插手东亚事务,并且向唐朝虚心学习。白江口战役的指挥官刘仁轨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名声赫赫的抗日将领。
尽管白江口战役重创了日军,但这并未能彻底击败日本。这只是一次单纯的海战,且战场并不在日本本土,因此并未对日本的本土造成毁灭性打击。不过,这场战役却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东亚局势,奠定了白江口后千年东亚的秩序。战后,日本在东亚的扩张行为暂时收敛,直到明朝末期,才又开始通过武力侵入朝鲜半岛,爆发了壬辰倭乱。中国再次取得了胜利。接下来,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接踵而来,历史的仇恨与恩怨也逐渐加深。
从历史上看,中日两国的恩怨纠葛持续了千多年。回顾历次战争,日本往往都是先侵犯朝鲜半岛,进而向中国扩张,这一战略从白江口战役到甲午战争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唐朝和明朝在不同历史时期曾有效地压制过日本,但他们并未能完全摧毁日本,战争的火种也并未真正烧到日本本土。抗日战争虽然导致日本最终投降,但这一胜利并非中国单方面的努力,而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共同打击下取得的。正因如此,戴旭大校才说:“历史上从来没有单独彻底战胜过日本。”
从整个历史来看,中日两国的战争多起于朝鲜半岛。谁能够在这一战略要地占据优势,谁在随后的战争中就能占据主动。朝鲜半岛的地理与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是中国当年决策出兵抗美援朝的根本原因。如果失去朝鲜半岛,历史上甲午战争的教训将重演。
进一步分析中日之间的战争,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总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唐朝、明朝、清朝时如此,抗日战争时也是如此。日本在战争中似乎能够随心所欲,进攻时即发起进攻,撤退时轻易撤退,战局不利时便选择投降,迅速带着数十万大军撤回本土,凭什么?
日本之所以至今未能从历史中汲取深刻的教训,正是因为历史并未给予它真正的痛苦反省。尽管经历了白江口战役的惨烈,广岛与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以及战后七名甲级战犯的绞刑,但这些显然不足以令日本深刻反思。日本至今没有完全反省其侵略历史,靖国神社依然在祭祀甲级战犯,侵略的土地也没有完全归还,种种行为显示它并没有从历史的沉痛教训中吸取教训。
因此,如果日本继续顽固不化、不痛改前非,未来一定要采取果断行动,彻底降服日本,不让它再次成为威胁人类和平的火种。对于这样一个曾屡屡挑战周边国家的邻国,我们必需时刻保持警觉。
有几位历史人物对日本的评价至今仍令人深思。康熙皇帝曾评价日本:“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其人,甚卑贱,不知世上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故尔,不得对其有稍许好颜色。”即便康熙未亲历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惨烈,他对日本的洞察却异常精准。如果他能够预见到未来的日本扩张,他一定会采取更加果断的措施,彻底根除这一威胁。
曾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则曾这样评价日本:“日本,这是一个阴险与狡诈的残忍民族,这个民族非常势利,其疯狂嗜血程度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吸血鬼德库拉,你一旦被他看到弱点,喉管立即会被它咬破,毫无生还可能。”这一评价切中了日本对外侵略的狠劲与无情,历史充分证明了日本在外侵方面的极端与危险,对于这样的邻国,警惕与防范始终不可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