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最令人扼腕的死亡事件,非关羽莫属。美髯公的死亡,不仅令蜀军上下痛哭流涕,甚至连其昔日的敌人——曹操,也为之动容。关羽的死是历史上的一大转折,其影响深远,撼动了整个三国的格局。
在得知关羽死讯后,曹操心中满是感慨,他只简短地说了十个字,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关羽的敬意。这十个字透露了曹操对关羽的深切感情。与此同时,曹操身边的谋士司马懿,却也用九个字回应,这九个字虽然比曹操少一字,却震撼心灵,令曹操不寒而栗。这一字的差别,展示了两者之间的智谋与深意。
关羽当时驻守在荆州,得知大哥刘备在汉中称王后,心中十分高兴,决定为刘备献上一份厚礼,以示祝贺。经过一番思虑,关羽将目标锁定在了襄樊。因为一旦襄樊落入自己之手,便能控制荆州北部,从而为刘备进攻曹操的许都创造有利条件。襄樊当时是魏国的重要战略要地,由曹操的堂弟曹仁亲自率兵守卫,但由于曹仁的统治暴政,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关羽见此时机成熟,决定亲自出兵攻占襄樊。曹操得知后,顿时心生警觉,急忙命令于禁带领三万精兵前去增援。然而,这支援军刚到樊城,就被关羽用“水攻计”困住,三万魏军全军覆没,成了关羽的俘虏。此时,樊城也如同笼中的鸟儿,陷入了关羽的围困之中。
关羽对樊城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城内的百姓和官兵心神不宁,大家纷纷劝曹仁撤退,以保全性命,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然而,曹仁的一名幕僚满宠却坚决反对,他认为若是撤退,许都的防线便会崩溃,不仅会丧失樊城的屏障,自己也必然受到魏王的严惩。曹仁了解曹操的心思,认为满宠的话有理,于是决定坚守樊城,并将自己的战马沉入河中,以此表示决心。如此一来,樊城的守军士气大振,众志成城,誓死守卫。
曹操得知消息后,心情愈加紧张,因为樊城距离许都实在太近,一旦关羽攻破樊城,必定迅速逼近许都。因此,他召开群臣商议迁都之事。最终,在司马懿的劝谏下,曹操放弃了这一计划。司马懿进一步指出,孙刘表面上看似依然联合,实则早已心有嫌隙,而刘备势力的崛起打破了这种平衡。只要善加利用孙刘之间的矛盾,便能化解当前的危机。
曹操听从了司马懿的提议,立即写信给孙权,同时派出徐晃率军前去支援曹仁。孙权早已有意争夺荆州,但因关羽的威慑一直未敢轻举妄动。如今,曹操提出联手请求,孙权自然答应,并指派吕蒙趁关羽出征襄樊时,拿下荆州。
关羽此时正陷入了两难境地,樊城进攻受阻,且徐晃的援兵已到,若是撤回荆州,他不仅丢了战果,还无颜面对刘备。正当关羽犹豫时,曹操又派遣了十二营兵力增援徐晃。借助徐晃的巧妙布局,魏军从多个方向发起进攻,关羽大军陷入混乱,最终败北,不得不撤退。
与此同时,吕蒙则带领吴军伪装成商人,迅速渡江,击溃关羽驻守的江边守军,逼迫南郡太守糜芳开城投降。看到糜芳投降,许多对关羽心存不满的将领纷纷倒戈,加入了东吴阵营。关羽得知荆州被袭,急忙撤退,然而,徐晃等人建议曹仁停止追击,认为如果继续追击关羽,他必定会奋起反抗,最后两败俱伤,反而有利于东吴。
关羽在撤退途中,曾多次派人前往吕蒙营中求和,想要通过谈判解决危机。然而,时局已变,东吴此时已完全掌控主动权。吕蒙对来使极为宽待,送他们回家看望亲人,让他们放心。关羽军中的士气迅速崩溃,很多人纷纷逃离投向东吴,整个荆州一夜之间尽数落入孙权之手。
面对着如此局面,关羽带领残兵撤退至麦城。孙权为了不伤害昔日的敌人,派人劝降关羽,然而关羽假意投降,准备麻痹敌人,最终选择带着亲信突围,向西逃去。不幸的是,在临沮附近,他遭遇了吴军埋伏,最终不敌被擒,且拒绝投降,英勇赴死。关羽的首级被吕蒙送到孙权面前,孙权虽然没有表现出喜悦,反而感到一丝恐惧,因为他明白,一旦刘备得知关羽之死,必定会倾尽全力为其复仇。
此时,张昭提出建议,让孙权将关羽的人头送给曹操,作为其65大寿的生日礼物。孙权一听,觉得此计可行,立即按计划执行。曹操接到关羽人头时,沉默了许久,最终说了句简短的话:“云长已死,吾夜眠贴席矣。”关羽的死,终于让曹操得以安心入睡,而他对关羽的感情,也无可言表。
关羽的死,对于曹操来说,既有爱也有恨。曹操与关羽的关系始终复杂且深刻。从第一次见面时,关羽斩华雄的英勇至关羽投降后为曹操立下赫赫战功,曹操对他充满敬意。然而,关羽始终心系刘备,最终在赤壁之战后放走了曹操。即便如此,曹操从未放弃对关羽的眷恋。
然而,关羽的死不仅打破了曹操的内心平衡,也使得孙权和刘备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正如司马懿所言,孙权企图将这场祸水引向魏国,曹操差点中了东吴的圈套。最终,曹操决定将关羽的遗体精心安葬,并通过金身将其长久纪念。刘备得知关羽之死后,愤怒至极,最终在夷陵之战中与东吴决裂,三国的势力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魏国趁机坐收渔利。
关羽的死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成功不仅仅靠个人力量,交朋友、避免树敌、勇敢面对失败、从头再来才是获得最终胜利的关键。而曹操与司马懿对于关羽的评价,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在深远的历史影响中,显现出了不同的智慧和战略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