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演绎总是充满了英雄与悲剧,汉末的公孙瓒便是其中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被誉为“白马将军”,公孙瓒不仅武艺高强、貌美英俊,还在其巅峰时期掌控了幽、并、冀、青四州的庞大势力。此时,他麾下拥有不少猛将,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三员大将是严纲、田豫以及常胜将军赵云。尤其是严纲,他虽然在历史中相对低调,但无疑是公孙瓒手下最为强悍的将领之一,甚至有传言说他的武力足以超越赵云。更重要的是,严纲不仅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其统军能力也堪称一流,堪称“白马义从”的灵魂人物。
对于公孙瓒而言,严纲不仅是他最为亲近的心腹,还是他最信任的战将。严纲来自塞外,身高过丈,天生神力。初时,公孙瓒与外族作战,外族的骑兵速度极快,成为了他最大的难题。于是他从投降的外族士兵中选拔出一批擅长骑射的人,组建了一支骑兵部队,由于这支部队骑乘白马,便被称为“白马义从”。此部队犹如公孙瓒的特种兵,战斗力强大、装备精良,显然是他征战四方的强大依仗。而严纲正是这一部队的指挥官,足见公孙瓒对他的深厚信任。
事实证明,严纲不负重托,他带领“白马义从”屡次战胜外族,打得敌人闻风丧胆。在外族人中甚至流传着一句话:“遇白马则避之”。除却指挥才能,严纲的个人武力也堪称恐怖。据野史记载,严纲每次上阵时从不依赖兵器,凭借一双铁掌便可在千军万马中杀个七进七出,让敌人闻风丧胆。在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之时,严纲正与匈奴军队作战,公孙瓒没有带他参与战斗。然而,在听闻华雄与吕布的赫赫战功后,公孙瓒常常感叹:“若严纲在此,华雄、吕布之流何足惧哉!”可见公孙瓒对他武力的极高评价。
然而,强如严纲,最终也难逃命运的捉弄。公元191年,袁绍进攻洛阳,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在乱军中战死。得知消息后,公孙瓒愤怒不已,立即集结军队准备为弟弟复仇。两军在界桥对阵时,公孙瓒本未将袁绍放在眼里,毕竟自己的“白马义从”战力强劲,骑兵远胜袁绍的军队。于是他决定派严纲率领“白马义从”冲锋,计划直捣敌阵。但严纲见势不妙,认为公孙瓒过于自信,便上前劝谏,建议暂时按兵不动,先侦察敌情。然而,公孙瓒笑道:“吾之白马义从,所向披靡,何惧小小袁绍!”最终,严纲只能无奈领命出战。
然而,战局瞬息万变,当“白马义从”冲至敌阵前时,严纲才惊觉袁绍军队两翼竟暗藏数千名强弩手,弩箭已对准他们。虽心知不妙,但此时已为时晚矣。随着箭矢纷纷射出,严纲的部队遭遇了致命一击,“白马义从”大多倒在了箭下,严纲也壮烈牺牲,年仅三十岁。这场失利不仅导致了严纲的死,也标志着公孙瓒势力的衰退。界桥一战后,公孙瓒从此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与英年早逝的严纲不同,另一员大将田豫则有着更加复杂的人生轨迹。田豫原本在年轻时便追随刘备,并且与刘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时的刘备正处在势力的初期阶段,而田豫则凭借自己的才能迅速得到了刘备的重用。然而,命运波折,刘备突然决定离开公孙瓒,投奔陶谦,这让田豫心生失望。认为刘备背叛了他,田豫便以母亲年迈为由辞去了公孙瓒的职务。最终,他再次回到了公孙瓒身边,并得到了重用。然而,公孙瓒的败亡却意味着田豫命运的转折。
公孙瓒死后,田豫的好友鲜于辅暂时接管了公孙瓒的势力,面对未来的困境,鲜于辅向田豫请教。尽管田豫早已与刘备有过交情,但他并未选择投奔刘备,而是建议鲜于辅投向曹操。最终,曹操欣然接纳了田豫,并在南阳任命他为太守。田豫在此期间展现了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成功平定了乌桓,使之对汉朝产生了敬畏之心。此后,曹操又派田豫前往北疆,成功应对了鲜卑的威胁。然而,尽管田豫表现出色,却始终未能进入曹魏权力的核心。
与田豫相比,赵云的命运更为广为人知。作为常胜将军,赵云在演义中屡次展现英勇无畏,尤其是在长坂坡之战中,为救刘备之子阿斗,赵云勇敢杀入敌阵,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忠诚与勇气。然而,历史上的赵云并不像演义中那样完全完美。赵云的第一次登场是在公元191年,当时他受家乡人推荐,带领乡亲抵御黄巾贼,后投奔公孙瓒。此时刘备也在公孙瓒帐下,赵云很快与刘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赵云并未在公孙瓒处得到足够重用,这令赵云颇感失望。最终,赵云因兄长去世,以回乡治丧为由辞去了公孙瓒的职务。七年后,赵云在刘备的邀请下回归,这时的刘备已从曹操处逃出,正处于困境之中,赵云的归来无疑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虽然赵云在刘备帐下得到了信任,但他的军事才能虽然出色,却缺乏统帅能力。在长坂坡之后,赵云依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用,最终在诸葛亮北伐时,赵云因犯错致使赤崖栈道被烧毁,成为了他心中的终生遗憾。
三位将军各有不同的命运,有人英年早逝,有人得享天年,也有人郁郁终老。无论如何,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重的英雄色彩,为后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