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记忆,提到宋朝,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南宋与北宋的对立,然而宋朝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实现完全统一的王朝。在这一时期,宋朝一直与周围的金、西夏、辽等少数民族势力交战。
尤其是辽朝,或称契丹人,他们对北宋而言简直像一块难以吞咽的硬骨头。契丹人凶猛且占据了北方的燕云十六州,甚至自立为帝,建立了强大的辽朝,这让北宋根本无法反击。在辽朝建立之后,迅速发展壮大,形势严峻,形成了与北宋对立的局面。双方在“谁才是正统”的问题上展开了长时间的争论,直到契丹族的消亡,这场争论才逐渐平息。
如果我们回溯到当时,契丹一度有机会成为整个中华大地的正统王朝,然而今天的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契丹族已变成了一个民族的名字,很多人可能无法联想到他们曾经是那个时代的强大帝国。
北宋与契丹开战的直接原因,是燕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回顾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在面对辽朝的强大时,遭遇惨败。为了保住自己的帝位,他不得不割地赔款,而燕云十六州正是其中的一部分。虽然在后周时期,部分领土被汉人夺回,但燕云十六州大部分仍在辽朝的控制之下。
北宋一心想要恢复大一统的理想,而燕云十六州的回归,是这个计划中的关键环节。燕云十六州地处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位置极为重要。若北宋想实现统一,必须收回这一地区,因此宋朝与辽朝的争夺战持续不断。
从宋太宗时期起,北宋多次发动与辽朝的战争,其中两次“伐辽战争”尤为著名。《杨家将》这部影视作品,就是讲述了北宋在抗击辽朝中的艰辛故事。这场战斗从宋太宗开始,一直持续到宋真宗时期,足足打了二十六年,直到宋真宗继位后才逐渐平息。由于北宋皇帝性格软弱,军事力量极为薄弱,最终北宋在与辽的较量中屡战屡败。
在经过长时间的对抗后,辽朝愈发强大,信心大增。公元1004年,辽国的萧太后与辽圣宗带领大军南下,侵入北宋领土。面对辽军的威胁,性格懦弱的宋真宗,在宰相寇淮的极力劝谏下,决定亲自督战,前往澶州应战。虽然辽国气势如虹,但他们的军事实力不足以彻底征服北宋。最终,在澶州议和时,双方签订了有名的“澶渊之盟”,约定宋辽两国成为兄弟国,互不侵犯。
虽然表面上“澶渊之盟”看似和平,但实际情况却非常不理想。每年,北宋必须向辽朝“赠送”十万两白银和二十万匹绢,这成为了北宋的一大负担。然而,这个盟约为北宋争取到了近一个世纪的相对和平时期,使得宋朝得以全力发展经济。
在这段相对和平的时光里,北宋经济逐渐恢复,辽朝则在文化上全面向中原学习,尤其是辽圣宗的汉化政策,开始逐步改变契丹族的传统文化。这一政策对契丹族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儿子辽兴宗甚至将父亲比作尧舜唐宗,足见辽圣宗在推动契丹族汉化方面的决心和力度。
在接受了大量中原文化后,契丹族的王朝开始形成类似汉族的君臣体制,儒家文化在契丹的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辽兴宗认为,辽朝才是中华大地的正统王朝,而北宋不过是南朝,与自己争夺正统的地位。辽朝不仅向北宋提出了挑战,在文化上也形成了与中原王朝平行的地位。双方彼此坚持称对方为“北朝”和“南朝”,虽然这种说法令北宋心有不满,但因实力对比悬殊,最终也不得不接受了辽朝的主张。
契丹社会的变革,最显著的标志便是奴隶制度的改革。辽朝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制定了严格的奴隶制度,推动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转变。此外,契丹族也吸收了大量汉族的官员,仿照中原的政治体制建立了与汉族类似的官僚制度。契丹王朝还创造了契丹文字——“大字”,这一文字的产生,也是契丹民族在文化认同上的一次重要突破。
在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辽朝的官员开始要求具备更高的文化素养,并且在官员选拔上采用了类似汉族的科举制度。随着契丹文化的逐步汉化,契丹人逐渐出现了与中原士族相似的文人群体,他们开始吟诗作赋,甚至包括像辽兴宗这样的帝王,也以文人身份自居。
与此同时,位于中原南部的北宋,对于辽朝的发展则表现得不太满怀好感。虽然表面上称呼辽朝国主为“大辽皇帝”或“契丹主”,但宋朝士大夫的私下里充满了对辽朝的敌意,甚至使用“胡虏”和“虏酋”等蔑称。北宋的欧阳修便专门撰写了《正统论》来界定正统的标准,认为正统王朝应具有合理的来历,无论是否一统天下,均可视为正统。
然而,辽朝显然不符合欧阳修提出的正统标准,欧阳修甚至在《新五代史》中明确表示,辽朝不配被视为正统,并将辽朝列入“四夷附录”,位于书末。这一举动令辽朝不满,辽朝国主派人建议写书反击,指责宋朝的“赵家王朝”也同样不符合正统。
尽管两国并未真正发生战争,但这种文化上的争论,成了两国之间新的“战场”。欧阳修的言论让宋辽之间的“正统之争”愈加激烈,然而,按照欧阳修的理论,宋朝本身也并非完全符合正统要求。赵匡胤的登基本身便是“黄袍加身”,这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合法继位方式,再加上宋朝始终未完成统一大业,至今未能收复失地。
宋朝的“伐辽”计划从未真正放弃,尤其在宋太宗时期,发动了针对辽朝的军事行动,并亲自出征。虽然在幽州一战中,宋军的支持者——包括大量汉人——带来了不少胜算的希望,但最终由于战术失误与辽军的强大反击,宋军惨败。幽州的失利,极大打击了北宋的士气,尽管当时的萧太后知道,辽朝也无法轻易征服北宋,但北宋的失利标志着宋朝彻底失去了收复失地的机会。
辽朝的衰落,源于内部分裂与腐化。自辽兴宗继位后,辽朝在内部腐败和外部战争中步步走向衰败,尤其在面对金朝和女真族的威胁时,辽朝的军队显得无力回天。随着金朝的崛起,辽朝最终在公元1125年灭亡。辽朝的灭亡,不仅意味着契丹族的历史一度终结,还标志着另一个民族——金朝的崛起。
契丹人亡国后,许多人选择了融入新的政权,或继续在中华大地上生活并传承血脉。如今,在内蒙古和东北一带,仍可看到契丹人的后裔——达斡尔族。契丹人虽然经历了历史的动荡,但如今已深深融入中国的多元民族大家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北宋的灭亡与契丹的消散,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内外压力的不可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