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对这篇文章进行改写,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富一些。
---
头条创作挑战赛
广东,作为孙中山和蒋介石崛起的摇篮,却在民国初期一度脱离了国民政府的直接统治,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早期,广东经历了陈炯明逼迫孙中山下台的动荡,紧接着又出现了陈济棠带领两广军队讨伐蒋介石的局面。
虽然这两股势力存在的时间都较短,甚至难以完全称作军阀,但他们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却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作为国民党早期的重要基地,广东对孙中山而言意义非凡。早在1895年,也就是创立同盟会的十年前,孙中山就在广州密谋策划起义。民国建立后,他发动护法运动的起点依然是广东。
而蒋介石则在广东设立了黄埔军校,他的军功也主要来自广东的征战,成为他在国民党内崛起的重要资本。
然而,这片被孙中山和蒋介石都视为革命圣地的广东,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被各种军阀势力所掌控。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民国军阀史中的粤系军阀,这也是我们军阀系列的最终篇章。
先从陈炯明领导的旧粤系说起。
1911年4月,由同盟会策划的第十次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在广州爆发。
当时广西提督龙济光奉命率领广西新军陆军第二十五镇进入广东镇压叛乱。
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但同年10月武昌起义的爆发再次点燃了广东的革命火种。
从10月24日开始,同盟会成员策划的起义在广东多个县市陆续爆发,部分地区宣布独立。
11月8日,在同盟会南方支部负责人胡汉民的劝说下,掌控大清陆军第二十五镇的龙济光以及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宣布倒戈。
广东军政府应运而生,胡汉民和陈炯明分别出任正副都督,广东军政权初步建立。
1912年2月,清朝皇帝退位,孙中山按协议推荐袁世凯为民国总统。
但当时袁世凯在南方的势力尚弱,孙中山虽非总统,却能任命胡汉民继续管理广东事务。
不过随着袁世凯影响力逐渐扩展,到了1913年,胡汉民的都督职位被袁世凯撤销,取而代之的是陈炯明。
但陈炯明很快在二次革命中败给了袁世凯支持的前清武官龙济光,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广东随即归入袁世凯掌控。
1915年末,袁世凯称帝,引发护国战争。
作为袁世凯坚定支持者的龙济光在袁取消称帝后宣布广东独立,这表现出他对袁世凯的死忠。
但袁世凯去世后,龙济光立刻取消独立,重新效忠北洋政府,这给了南方军阀讨伐他的借口。
不久,广西军阀旧桂系领袖陆荣廷与同盟会元老、反袁护国军将领李烈钧联手击败龙济光。
旧桂系占领广东,开启了广东的“桂治”时代。
关于陆荣廷与旧桂系的故事,咱们之前视频已经详细讲过,这里就不再赘述。
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全国陷入混乱之际,之前被龙济光击败而流亡海外的陈炯明回到广东,在东江地区组建了广东共和军。
虽然龙济光被陆荣廷击败后,陈炯明的部队被他人接管,但孙中山仍为陈炯明保留了一支力量,将其改编成援闽护法粤军。
借助孙中山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的契机,这支军队开进福建,攻打皖系军阀李厚基,并在福建南部建立了以漳州为核心的闽南护法区,控制了福建26个县。
这便是陈炯明粤军的初期骨干。
听上去或许比起其他军阀显得简陋许多,因此他是否算得上真正军阀也有争议。
到了1920年,北方正打着直皖战争,直系与奉系联手击败了段祺瑞。
而南方此时因孙中山在广东成立护法军政府,实际上出现了两个对立的政权。
北洋政府自然不愿见到这种南方割据,新上台的直系军阀便联络控制广东的旧桂系领袖陆荣廷,策划驱逐孙中山。
孙中山则召回此前组建的援闽护法粤军,粤桂战争随之爆发。
陈炯明再度回到广东后,以2.5万粤军兵力击败了7万桂军,将陆荣廷赶出广东。
次年他再次阻挡桂军反扑,甚至大举进攻广西,占领了广西主要城市和全境。
在陈炯明领导下,粤军的实力达到了巅峰。
对广西来说,这场入桂之战间接促成了李宗仁为首的新桂系崛起。
但对孙中山而言,陈炯明的强势却是个意想不到的麻烦。
虽然陈炯明同样是老同盟会成员,1909年加入同盟会,但他与孙中山的政治理念并不相同。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了中华革命党,这就是后来国党的前身。
当时流亡海外、因二次革命失败而境遇困顿的陈炯明,却未加入孙中山的新党派,主要是理念分歧所致。
这次情况也类似。
击败陆荣廷重返广东的陈炯明,再次与孙中山在政治主张上产生分歧。
孙中山坚持发动北伐,以武力统一中国,而陈炯明则更倾向于效仿美国联邦制,主张各省尤其广东享有高度自治权。
当孙中山准备改组粤军推动北伐时,陈炯明坚决拒绝响应。
正巧北方刚经历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系胜出,便对孙中山领导的南方护法政府施展计谋,提出南北政府总统同时辞职,进而开启和谈。
这场所谓的“和谈”实则北方的策略,因为当时北洋政府总统是毫无根基的徐世昌。
徐世昌被迫下台后,双方都陷入尴尬境地。
北方失去了总统,但孙中山所领导的新国党得到了许多革命党元老的支持,成为合法总统候选人,占据先机。
孙中山对此态度含糊,从未承认北洋政府合法性,更否认有共同辞职一说。
但陈炯明却以此为借口,对孙中山施压。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发动兵变,攻占广州城,还炮击了孙中山的官邸。
广东境内支持孙中山的部队被击溃,孙中山不得不乘坐海军舰艇逃离广州。
孙中山本计划借助北伐军和海军力量反攻陈炯明,但最终未能成功。
陈炯明随即解散护法军政府,借此另类手段实现南北统一,同时自封为广东的实际掌权者。
不过,陈炯明做广东一哥的日子并不轻松,孙中山从此视其为头号劲敌,自1923年初起多次组织军队进攻广东。
最终,在蒋介石率领黄埔军校学生和苏联支持下,陈炯明在东征战役中败北,被迫流亡香港。
虽然后来他成立了致公党并担任总理,但再无实质影响力。
粤系军阀第一代的历史由此告一段落。
第一次东征战役前(1925年),北方刚结束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曾邀请孙中山北上出任总统,虽然实权有限,但这被视为1911年以来南北局势的最佳转机。
可惜,孙中山在东征刚打响时便病逝,既未见证陈炯明覆灭,也未亲自促成南北统一。
蒋介石凭借东征战役的战功迅速提升在国民党内的地位。
孙中山未能北上就职,令南北间名义上的统一机会再度失去。
陈炯明覆灭后,南方国民党成立了国民政府,南北依旧形成两个中心的格局。
第二次东征战役前夕,蒋介石因战功卓著当选国民党常委,逐步走向权力巅峰。
同年7月(1926年),蒋介石主导的北伐战争正式启动。
而正是在北伐期间,陈济棠从苏联回国并开始崛起,粤系第二代军阀逐渐显露锋芒。
关于这一段,咱们下期再细细道来。
---
改写完成啦!你觉得怎么样?想要调整语气或者增加更多历史细节都可以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