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心目中的NO.1。
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描述了中国历史上六位杰出政治家,后世把他们称为“六大良相”。这“六大良相”分别是春秋时期齐国相国管仲、战国时期秦国大良造商鞅、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唐朝宰相李德裕、北宋宰相王安石、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
在梁启超的心目中,历史最佳宰相也就是上面几位了,不过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有点特殊,他处于清末民初时期,国家衰退、动荡不安,他希望国家能够改革,从而实现富国强兵,而国家实施改革,可资借鉴的就是上述这六大良相。
这六个宰相,有一些共同特质,那就是:都具有改革精神、都有很强的治国能力、历史影响深远。
这六位名相的改革措施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管仲让齐国率先称霸,商鞅让秦灭六国,诸葛亮以一州之地鼎立三国,李德裕改革酿造了会昌中兴,王安石改革虽半途而废但影响最深,张居正改革缔造了万历中兴。
梁启超确实用心良苦,他希望用追叙历代良相的方式来为近代中国寻找出路,当时的国家是多么渴望有良相横空出世。
这六个宰相都有很强的治国能力,这其实是句废话,如果治国能力很差,根本就不可能发动改革,改革最考验一个宰相的能力。换言之,治国能力是一个宰相的基本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就是庸相。
这六名宰相,结局不尽相同,管仲和诸葛亮得以善终,商鞅被车裂,李德裕被贬崖州后病亡,王安石被贬官后抑郁而终,张居正死后被清算。
但凡实行改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阶层,也必然会受到他们的反制,从历史上的案例来看,既得利益者败少胜多。管仲和诸葛亮能够善终,完全是因为国家足够小,齐国和蜀汉不过是割据政权,既得利益者少,凭借军事大棒,可以暂时将他们打服,从而将改革推行下去。
改革任重道远,非有强人和时势不能为。
梁启超心中的六大良相,很多人并不认可,很多人质疑那个李德裕有什么资格位列其中呢?萧何、霍光、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不比他强多了。
但要考虑梁启超的背景,梁启超是要找主导改革的宰相,不是太平时期的宰相,所以萧何等名相不能上他的榜单。
对比之下,诸葛亮治理的蜀汉是六大良相治理的国家中最小的,地少人稀,基数不占任何优势,但诸葛亮通过法治立国、务实兴邦两条措施,让小国寡民的蜀汉能够和强大的曹魏争雄,甚至还一度占优势,这就纯粹是个人能力了。
从改革精神、治国能力两方面看,诸葛亮在梁启超的榜单上要位居前列。如果从其他角度,比如忠诚的角度,那诸葛亮就得排第一了。
诸葛亮有一个优势别人无法比拟,那就是忠诚,诸葛亮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能做到“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不疑”的宰相,这是空前绝后,亘古未有的,这个加分项,可以立即和其他宰相拉开差距。
如果让皇帝从名相中挑一个做丞相,或者挑一个托孤,他们会选诸葛亮,因为诸葛亮一心为君。
如果让大臣从名相中挑一个做丞相,他们也会选诸葛亮,因为诸葛亮处事公正。
如果让政敌从名相中挑一个做丞相,他们也会选诸葛亮,因为诸葛亮不滥杀无辜。
如果让老百姓从名相中挑一个做丞相,他们还是会选诸葛亮,因为诸葛亮一心为民。
诸葛亮是唯一一个深受上下尊卑、男女老幼信任的丞相,这就是历史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