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将罗瑞卿,不仅是军队中的杰出指挥员,更是高级领导干部,他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性格刚正不阿、敢于斗争,他为国家和军队的建设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罗瑞卿与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生活简朴清廉,坚守艰苦奋斗的作风。尽管身居高位,他从未利用职务谋取私利,始终将心思放在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上。尤其令人敬佩的是,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子女,不能因为父亲是高级领导干部,就要求特殊待遇,而要把自己看成普通农家子弟。
那一年,罗瑞卿的大儿子罗箭即将高中毕业。一天晚上,几个兄弟姐妹聚在一起,热烈讨论将来的大学报考计划。罗瑞卿听到他们的谈话,也加入了讨论。他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我们这一代人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打仗没问题,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担得靠你们来挑。我觉得你们还是都学理科吧,建设社会主义用得上。”
这番话深深印刻在罗箭心中。理工科正合他的兴趣,尤其是他对原子能专业充满向往。小时候,罗箭曾缠着父亲讲日本广岛和长崎被原子弹轰炸的事情,那时,他内心便埋下了将来投身核事业的种子。
1958年,罗箭以优异成绩高中毕业,决定报考哈军工,希望既圆当兵梦,又能学习核技术。但当时哈军工尚未开设原子能专业,他只好报考中国科技大学的原子能专业,并以该校唯一的物理满分成绩顺利录取。
到了大学三年级,传来好消息:哈军工首次设立了原子能专业。军委决定从全国各大高校选拔在读原子能专业的学生插班入读。罗箭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报名,并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成为哈军工首批原子能专业学生,实现了自己的从军梦想。
1963年毕业季,同学们纷纷关注分配去向,开始四处打听消息。罗箭成绩出众,且是从中国科技大学转来的,哈军工曾有意留他任教,并找他谈过话。在当时,能够留在哈军工做教师是一件极其光荣的事。
一天,罗瑞卿找罗箭谈话。罗箭走进父亲办公室,见父亲神情严肃,立刻明白了情况。他对父亲说:“爸爸,您是总参谋长又兼任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我去马兰基地吧,这样同学们都不会有意见,大家好分配。”
罗瑞卿听罢,眼眶立刻湿润,激动地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孩子,那地方苦啊,风吹石头跑,四季都得穿棉袄,住的还是地窝子。”
罗箭笑着回应:“爸爸,这才像总参谋长的儿子呢。”
听着儿子的坚定,罗瑞卿再也忍不住泪水,默默说了一句:“好孩子!”随后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罗箭临行前告诉家人,他要出远差,可能几年才回来,只有他和父亲知道目的地,严格保密,心照不宣。
临别时,罗瑞卿告诫儿子:“孩子,无论多苦,都得靠自己解决。累了撑不住时,也得坚持。想想红军长征是怎么走过来的。”
这句话,罗箭一直铭记心中。他远赴新疆罗布泊的马兰核试验基地工作,扎根在那里。由于核实验任务紧张、纪律严格,加之父亲的嘱托,他在新疆大半年未曾给家里写过一封信。
罗瑞卿虽然对儿子要求严苛,但作为父亲,对儿子的挂念和担忧只有自己能深刻体会。
有一天,回京汇报工作的张爱萍上将来到罗瑞卿办公室,二人长时间交谈,话题转到了罗箭。罗瑞卿坦言:“老张,我儿子消失大半年了,我挺想他的,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说到这儿,罗瑞卿哽咽了。
张爱萍深知罗瑞卿为父心切,答应回马兰探望罗箭,并很快向罗瑞卿汇报了儿子的情况:一切安好,正忙于任务,罗瑞卿这才安心。
后来,罗箭在核实验工作中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此后,他在新疆工作长达十年,成为我国第一代自主培养的核物理专家,直到1996年光荣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