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韩愈《原道》
《原道》中的这句话,原意是指井底之蛙看天,觉得天空小,而这其实并不是天空的错,而是井底的视角狭窄。如今若将这一观念放到现实中,尤其是通过韩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便能清晰看到其危害。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韩国对中国的偏见就像是那只井底之蛙的世界观。有人曾用一种幽默的语气说道:“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敢看不起中国,一个是朝鲜,另一个就是韩国。”这句话看似轻松,实则反映出深刻的地缘政治现象。
这两个国家如何敢于对中国表现出如此傲慢,背后原因不难理解——那就是“格局”。从朝鲜与美国的关系,我们可以暂时放一边,而韩国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却直指这个问题的根本。中国在不断向未来迈进时,韩国却仍然固守自尊,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审视中国。然而,韩国人似乎忘记了,中国早已不再是那个过去的中国。无论是过去的历史还是文化,站在新时代的中国面前,盲目固守成见不但不能赢得尊重,反而是自取其辱。
自古以来,韩国作为中国的近邻,地理上面积狭小,文化上深受中国影响。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韩国曾长期被视为中国的附属国,其国王常年向中原王朝称臣。许多韩国的礼仪、生活习惯乃至民族文化,都深深受到中原华夏文明的影响。而不仅仅是韩国,连日本最初也没有自己的文字,直到中国汉字的传入,他们才逐步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基础。
这一历史背景不仅显示了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深远影响,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文明的历史厚重。即便朝鲜半岛独立后,直到1897年,朝鲜才正式建立大韩帝国,但这并未改变其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联系。更有意思的是,韩国的临时政府甚至是在中国上海成立的,直到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才真正成为大韩民国,简称韩国。
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韩国人所不愿正视的一个事实——他们的祖先来源于中国。根据《史记》记载,商朝时期,一批中国的移民逃难至朝鲜半岛,并在此建立政权。而在《高丽史》中,甚至有关于中国礼仪影响的记载,证明了韩国与中国历史文化的紧密相连。这种深厚的历史联系,正是韩国人内心的自卑所无法承认的痛点。
事实上,韩国人对中国的偏见,不仅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是现代社会中深藏的一种自卑情结。正是这种自卑让韩国在自我认同的道路上迷失,用傲慢的态度来掩盖内心的空虚。通过频繁“抢注”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韩国试图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独特性,但这恰恰暴露了他们的内心焦虑和不安。
例如,韩国教授金兰在一次中国之行中深刻反思,他说这次旅行让他彻底失去了作为韩国人曾经拥有的自豪感。他开始质疑,自己对中国的偏见何时产生,又为何长期固守。这一段自我反思,不仅表明了金教授的困惑,也揭示了韩国社会对中国的错误认知。
在历史上,韩国曾经有着长期依附中原的历史,直至明清时期,朝鲜国王依旧需在中原使臣面前屈膝行礼。这种屈辱的历史地位,成了韩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虽然在南北分裂后,韩国才取得了“大韩民国”的称号,但这一称号背后的历史复杂性与韩国人的心态紧密相关。从朝鲜战争到如今,韩国军队的失败,尤其是在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对抗中,几乎失去了所有的自豪感。今天的韩国,若不是依赖美国,恐怕也无法维持其“自以为是”的态度。
进入20世纪70年代,韩国在美国的支持下,逐步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借助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韩国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之一,这让韩国人逐渐膨胀,形成了对中国的盲目自信和傲慢。然而,这种心态却源自对中国历史、现状的误解。韩国一度将中国视作清朝时期的衰弱国家,认为中国无法从历史的阴影中走出来。正是这种偏见,造成了韩国对中国的误判。
与日本的不同,韩国没有经历类似的明治维新,其经济与社会的进步并非来自自主的奋发,而是依赖于外部的力量。韩国的独立与崛起几乎是美国的“庇护”下完成的,这让其在自我评价上产生了巨大的偏差。
韩国的发展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资源贫乏、人口稀少、地理位置受限等因素,使得其发展后劲不足。而中国,作为世界上经济总量巨大的国家,正在持续稳定地增长,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庞大的市场,未来有望超越美国。这一趋势意味着,韩国在未来可能面临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若韩国仍然固守自我中心的偏见,拒绝认识中国的真实面貌,最终可能会失去与世界发展的竞争力。
金兰教授的深刻见解,为韩国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他提醒韩国人要放下过去的偏见,重新认识中国,了解自己与中国之间的差距。只有这样,韩国才能避免被错误的认知所误导,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
如今,连美国都开始正视中国的崛起,韩国又凭什么能高高在上,继续忽视中国的崛起与潜力呢?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盲目自信最终会迎来失败。只有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韩国才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而不是被时代抛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