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领导人中,唯一一位与列宁面过面并且握过手的人,连毛主席和周恩来也未曾有过此经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样的经历无疑是极为罕见和特别的。
那么,这位特殊的人物究竟是谁,能够拥有如此荣耀的光环?答案就是柯庆施。毛主席在当时称他为“柯老”,当时他年仅56岁,而毛主席则是65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柯庆施在1922年就加入了我党,这个入党时间可以说是相当早的。与之相比,周总理是在1921年加入党的,柯庆施距周总理入党的时间仅有不到一年的差距,可见他的党龄十分可观。
在红军时期的1931年,柯庆施被任命为中央秘书长,随后又出任河北省委书记。在红军阶段,他的职务相对较高,但进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时期后,到1949年5月时,他的身份仅是南京市的副市长,这显然是一个不太高的职务。
此时,柯庆施尚未踏入中央的领导层。然而,1954年,他迎来了自己的机会,接替陈毅担任上海局的书记,此后又成为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和华东局第一书记,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上海的最高负责人。
之所以能成为领导者,柯庆施与他个人的能力密不可分。他每天都认真分析《人民日报》,不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1957年,他撰写了一篇名为《乘风破浪建设上海》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发表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关注。
后来在一次会议上,毛主席特意提到柯庆施的这篇文章,反问周恩来:“你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自此,毛主席在多次会议中都习惯性地称呼他为“柯老”,显然是在有意提升他的地位。
不久,柯庆施进入了政治局。外界一度流传他可能会取代周恩来成为总理,而周总理本人也间接表达了辞职的想法,但以周恩来在人民心中的深厚地位与能力,柯庆施要取代他并非易事。
那是否意味着柯庆施的人品不够优秀或不能为人民服务呢?并非如此。虽然柯庆施的品德和工作态度与周总理有差距,但若说周总理是第一,柯庆施绝对可以排在第二的位置。
柯庆施的日常工作十分繁忙,白天常在办公室工作或开会,晚上几乎不外出。他的生活方式在普遍人看来相当单调,因为他几乎不参与社交活动,也没有什么娛樂兴趣,最固定的活动便是阅读和查看群众来信。
看到有人来信反映猪肉涨价的情况,他便立即派人进行调查,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他勤恳地为百姓服务,并且作风廉洁。曾有一次,有人给他赠送了一只火腿,他甚至对来人训斥了一顿,并要求对方将火腿带回去。这些事迹令周总理动容不已。
尽管柯庆施没有成为总理,但他最终担任副总理,并排在第六位,此时他已步入人生巅峰。然而,他担任副总理的时间不到一年,1965年3月便被诊断出肺癌,因病前往成都疗养,最终于4月9日在成都去世。
柯庆施的追悼会非常隆重,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高级领导人皆亲自参与。其骨灰安放在八宝山公墓。直到1998年8月2日,他的骨灰才被迁出八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