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袁世凯称帝背后的动机与北洋政府的衰落
在上期的内容中,我们提到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大清帝国的迅速崩溃。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枪声成为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革命浪潮席卷南北,清朝失去了对长江以南的大部分控制。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包括山西、陕西在内的15个省纷纷宣布独立。局势动荡,朝廷面临着空前的危机,连清廷内部的官员和外国公使都纷纷向朝廷提出建议,力劝召回袁世凯,带领北洋军南下平定叛乱。
此时,清朝朝廷内外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为了应对即将爆发的危机,朝廷决定解散原有的以奕劻为首的内阁,迅速任命袁世凯为新的总理大臣,组建了一个以汉人官员为基础的新内阁。同时,袁世凯被任命为湖广总督和钦差大臣,负责与革命军的对抗。作为北洋军的领导者,袁世凯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北洋军先后攻占了湖北的汉口和汉阳,迫使革命军撤退到武昌,之后他又陆续打败了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地的革命军,成功稳定了长江以北的局势。
在这种局面下,革命军未能发动有效反攻,而袁世凯也没有急于南下,而是开始与革命军展开谈判。最终,在得到孙中山愿意让位的承诺后,袁世凯通过政治手腕,迫使隆裕太后签署了退位诏书,标志着中国两千年封建帝制的结束。1912年2月15日,南京的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北洋政府正式成立。
然而,尽管袁世凯的权力逐步加大,但他并没有能够完全掌控局势。孙中山在辞去总统职务时为防止袁世凯独裁,推出了《临时约法》,该法案明确提出要实行内阁制而非总统制。内阁制意味着政府的首脑由议会选举产生,议会可以随时对政府首脑发起不信任投票,而总统制则赋予总统更强大的权力,不容易被罢免。
袁世凯显然并不满足于这种相对有限的权力结构。在1912年的国会选举中,孙中山的支持者获得了绝对多数的席位,这进一步限制了袁世凯的政治空间。同时,孙中山还坚持要求定都南京,并要求袁世凯迁往南京办公,这显然触动了袁世凯的权力底线。
然而,袁世凯并不愿意顺从。他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最终在1912年2月29日发动了由北洋军曹锟指挥的兵变,导致在南京的孙中山派遣的使者被迫撤离。尽管当时袁世凯没有直接参与,但这一事件显示了他对南方政府的压制态度。在这场兵变之后,袁世凯成功地在3月10日宣誓就职为大总统,并最终决定留在北京,而非南迁至南京。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袁世凯和孙中山之间的权力斗争愈发激烈。在1913年的大选中,孙中山的国民党得到了大量席位,而国民党党魁宋教仁计划组建政府以削弱袁世凯的总统权力。但宋教仁在3月20日被暗杀,而袁世凯的政权则在背后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随即,袁世凯通过借款和其他政治手段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并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然而,袁世凯的这些措施并没有得到广泛支持,反而激化了各方矛盾,尤其是来自国民党的反抗。此时,袁世凯开始绕过国会,与列强进行谈判,甚至借款2500万英镑,这些举动被许多人视为丧权辱国的行为。与此同时,孙中山发动了二次革命,虽然革命军控制了多个省份,但最终依然无法战胜北洋军,二次革命以失败告终。
然而,袁世凯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对权力的掌控。通过修改宪法,他成功将总统制转变为总统连任制,并且能够推荐自己的接班人,这一改变与帝制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袁世凯企图利用这一时机收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但日本却趁机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同意让渡更多的权益。
面对这一局面,袁世凯却依然决定称帝,标志着他对权力的最终追求。实际上,袁世凯称帝的动机复杂,其中可能有四个原因。首先,他一直深受德国军制影响,认为德国的帝制是一种稳定的权力模式。其次,袁世凯的北洋系内部并未完全统一,称帝可能是他想要进一步巩固权力、重新整合军阀派系的手段。第三,袁世凯的个人野心使得他渴望超越“总统”的职务,最终实现帝王的梦想。第四,他的儿子袁克定也积极推动父亲称帝的计划,甚至伪造了支持袁世凯称帝的舆论。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年号“洪宪”。然而,这一决定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强烈反应,各地纷纷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爆发。北洋政府的支持者纷纷倒戈,冯国璋和段祺瑞等人公开反对袁世凯称帝,最终,袁世凯在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仅仅维持了102天。袁世凯的政治生命随之走向终结。
袁世凯取消帝制后,政局依旧动荡,北洋政府内部的不满情绪不断加剧。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病去世,享年56岁。在他去世时,北洋政府的领导权早已动摇,随着他的死,北洋时代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军阀混战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