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在争霸战中败给越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引人入胜、广为流传的莫过于“美人计”的故事。传说中,越国的美女西施被勾践送到了吴王夫差的宫中,成为了他的宠妃。西施利用自己的美貌与智慧,逐渐影响了吴王,最终成功让他丧失了理智,并导致了吴国重臣伍子胥的惨死。对于这一故事,我个人认为它更像是一个民间传说,尽管它在正史中有记载,但不一定能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
因为立场并非一成不变。假设我曾是A公司的一名高管,肯定会为A公司争取利益。当A公司派我去B公司担任商业间谍时,我会全力以赴地为A公司收集信息。然而,若有一天B公司老板看中我的能力,将我升职为副总,那我还有什么理由继续为A公司效力呢?西施,虽然在越国或许只是一个普通的底层女子间谍,但在吴国,她无疑是一个能够左右吴王夫差决策的重要人物。两者身份的巨大差距,几乎让人难以想象。有人或许会说:“西施或许更看重国家利益,而非个人得失。”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但前提是吴国与越国之间有深仇大恨。可实际上,吴越两国并没有过于激烈的仇恨,双方的争斗更多是源自高层的权力斗争。
从更广泛的时代背景来看,那个时期的女性,通常会更倾向于站在丈夫一方,而非娘家。原因很简单,孩子的姓氏通常跟随父亲,而非母亲。若她的孩子将来能继承吴国的王位,西施又怎能再站在越国一边呢?
类似的例子其实并不少见。比如赵国的赵襄子,他曾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代国的国君。后来赵襄子灭掉了代国,打算接回姐姐,可她却选择了自杀。因为她已经完全融入了代国,既是代国人的妻子,生死都与代国紧密相连,怎能背叛呢?史书中对赵襄子姐姐的记载,大多给予高度赞扬,这种忠诚正是那个时代所推崇的“政治正确”。
再看另一位历史人物——宣太后,虽然她是楚国人,但她掌权后,秦国朝廷的重臣大多来自楚国。按照常理,楚国的影响力如此强大,秦国应与楚国建立友好关系。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秦国反而在那个时期对楚国充满敌意,因为秦国的官员们对楚国的了解使得他们在打压楚国时显得游刃有余。对此,史官也多加称赞,因为这种行事风格正符合当时的政治格局。
不可将现代的民族主义观念套用到春秋时期的古人身上。实际上,帮助吴国崛起的主要人物有三位——伍子胥和伯嚭都是楚国人,孙武则来自齐国。而越国的功臣,文种和范蠡,也是楚国人。值得注意的是,伍子胥和伯嚭尽管与楚国有深仇,但他们并未因为出身而否定自己的楚国人身份。文种和范蠡则完全忠于越国,而勾践也从未因为他们的楚国背景而有所偏见。
吴国灭亡后,越国吸纳了大量吴国的工匠,他们忠诚地为越国效力,丝毫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自卑或怨恨。到了战国时期,许多国家的高官在退休后会接受其他国家的邀请,去担任高职位。李斯曾告诉秦始皇:“如果不吸纳各国的人才,你就无法统一天下。”从这个角度来看,各国的高官只是为国家服务而已,身份和忠诚常常取决于所处的局势。
或许有些卫道士会认为,这是我对“礼仪”的亵渎,但当时的中国,已经从西周时期的近二百个诸侯国,缩减到了春秋末期的二三十个。那时的“礼仪”,难道是各国间的疏远和仇恨?
如果西施能够帮助夫差统一东南,历史对她的评价会大不相同,或许她会受到更多的赞誉。想想看,如果妲己在纣王的支持下,帮助商朝发展壮大,最后打败周围的敌人,妲己的形象是否会大为改观呢?她可能会被历史铭记为一个贤内助,而非那个背负“狐狸精”名号的女人。
同理,若西施真心为吴国效力,帮助夫差强大吴国,那么她的结局必定不同。然而,历史却给她留下了不同的评价:吴国人称她为“狐狸精”,而越国人则视她为祸国殃民的妖孽。关于西施的结局,也有两个主要版本。一个说法是,越国的范蠡带走了她,而她之后音信全无;另一个版本则称,她在越国灭吴之后被视为狐狸精,最终被处决。如果西施真心为吴国服务,那么无论她的结局如何,也不至于比这两个更加悲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