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汉书·货殖传》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气吞万里如雄鹰的宣言,深刻展现了罗马人包容与开放的精神。罗马的辉煌一度让世界为之震撼,但当凯撒的历史余辉逐渐褪去,亚历山大的英名只能依赖雕像流传,欧洲的历史便进入了另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
征伐无休,固然满足了权力欲望的满足,也成就了一些历史人物的伟大与不朽。然而,这一切的成就,却是建立在民众的无尽痛苦和血泪之上。在中世纪时期,欧洲人民正是用自己无尽的苦难证明了这一点。
公元476年,日耳曼帝国的国王奥多亚克带领精锐的铁骑攻占了拉文纳,推翻了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瞬间崩塌,至此,欧洲的历史从这一刻起,正式步入了中世纪的黑暗时代。
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极为漫长且充满动荡的一个时代。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这段近千年的历史,是欧洲最动荡不安的时期之一。尤其在中世纪的早期,这一时期常被称为“黑暗时代”。那么,“黑暗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让我细细为您道来。
西罗马的灭亡,不仅是中世纪欧洲的开端,它还象征着奴隶制的彻底终结。然而,千万不要误以为随着奴隶制的结束,欧洲人民就从此得以解脱。事实上,虽然奴隶制的覆灭让普通人摆脱了对主人的恐惧,但他们却陷入了更加深重的束缚——宗教思想的禁锢。这个禁锢无时无刻不在限制着他们的思想和生活,让人们即便在物质上稍有改善,心灵依旧在痛苦与压抑中煎熬。
在这一时期,尽管平民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变,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生活在随时被奴役的恐惧中,但贫苦与压迫依旧弥漫。在这片动荡的土地上,各地的领主彼此争斗,形成了一个个小而封闭的王国,贫富差距愈发悬殊。欧洲的平民住在简陋的茅草房中,而贵族却高高在上的居住在宏伟的城堡里。平民的每一餐不过是硬邦邦的黑面包,而贵族的餐桌则是色香味俱全、琳琅满目。最为悲哀的,便是平民吃到的面包并非柔软香甜的发酵面包,而是硬如砖瓦、艰难咀嚼的黑面包。
试想一下,三国时期,曹操曾形容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然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平民连“鸡肋”都很难见到,更不要说其他丰盛的食物了。可见,欧洲的民众在饱受困苦时,远比想象中还要艰难。
然而,当欧洲的人们深陷困苦时,遥远的东方又是何等景象呢?每当我想到这一时期的中国,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自豪感。为什么呢?因为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我们历史上最辉煌的盛世——唐朝与宋朝。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当欧洲沉浸在黑暗中时,中国的唐朝与宋朝正如旭日东升,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尤其是唐朝,它无疑是我国古代历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唐朝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唐太宗平定四夷,万国来朝,似乎无所不能。但今天,我想重点讲述的是唐朝人民的饮食。
唐朝,不仅是一个军事强盛的时代,也是思想和文化高度开放的时代。与其说它是一个盛世,不如说它是一个包容百花齐放的盛世。唐朝的饮食文化便是一个鲜明的例证。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餐桌上的美食都令人垂涎欲滴。就算是普通的百姓家,每一顿饭也都荤素搭配,五谷丰登。至于那些曾在电视剧中出现的“满汉全席”,虽然有些夸张,但也的确反映了唐朝人民在美食上的追求。
唐朝人虽没有现代的高科技烹饪方法,但蒸、煮、烤三种基本烹饪方式,已经能烹制出各式各样的美食。尤其是面饼类,唐朝的面食种类繁多,蒸饼、胡饼、煎饼、烤饼等琳琅满目,肉类食物更是丰富多样,牛、羊、猪、鸡、鸭、鱼等食材皆为餐桌上的常客。更令人惊叹的是,唐朝人早早就发明了“脍”这种食物——即生鱼片,完美保留了海鱼的鲜美口感,直到今天,某岛国的生鱼片依旧广为流传,其实早在唐朝时,便已有了这一美味。
然而,尽管唐朝的饮食已经富足,但美食的巅峰成就依旧是在宋朝。宋朝继承并发展了唐朝的饮食文化,将美食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主食不再局限于面饼,包子成为了主流食品,种类繁多,肉馅、素馅、菌类、蟹肉等包子应有尽有,令人应接不暇。
宋朝人对食材的烹饪技巧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黄金鸡、乳炊羊、葱泼兔、莲花鸭等名菜不断涌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东坡肉——这道以苏轼命名的美食,不仅为这位大文学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了宋朝美食的代表。
通过对比,您可以清晰地看到,欧洲的“黑暗时代”与中国的唐宋盛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欧洲的贫困与动荡使得人民无法享受一顿丰盛的餐食,而中国则在盛世中,人民的餐桌上不仅有充足的食物,还有丰富的烹饪技巧和美味的菜肴。最根本的原因,便是国家的安定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