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几天,董宇辉的一番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以往给人温和印象的他,这次表现得格外激烈,直言不讳地斥责那些“以任何借口和视角来抹黑自己文明的人,都是卑鄙之辈!都是卑鄙之辈!”并强调“所有诋毁中国文明的人,都是卑鄙且内心贫瘠”。此言一出,似乎是对聂圣哲等人对他的争议性批判进行了有力回应。
然而,随之而来的网络质疑声也再度响起。有观点提出,从逻辑分析的角度看,董宇辉的表现确实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首先,使用“任何借口和视角”这种绝对化的全称限定,显得过于片面;其次,对“中国文明”这一词汇的表述颇具争议。毕竟,历史上毛泽东和鲁迅都曾抨击过孔子“三从四德”的思想,若按照董宇辉的说法,他们是否也就成了“卑鄙之人”呢?从逻辑上看,这些质疑似乎自有道理,确实揭示了一些矛盾处。
然而我认为,董宇辉的反击中蕴藏着深厚的意义,主要可体现在以下三点上。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董宇辉发声的特定环境。他是在直播间进行带货,而非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知识。直播间本质上是一个情感交互的空间,主播必须通过情感去打动观众,寻找共鸣,以此让粉丝乐于倾听。在这样的环境下,逻辑的批评往往无法平衡情感,就如同夫妻之间理性争辩,只会导致无休止的争吵,而真正的情感沟通才能促进和谐。因此,董宇辉的表态本质上是在向粉丝传达一种情感:对抨击文明的愤怒。这种情感的释放能够引起粉丝的共鸣,让他们感受到董宇辉的真诚和坚定,所以仅用逻辑来指责确实是一个错误的切入点。
其次,董宇辉的核心任务是促成购买,驱动粉丝下单。他那句“攻击我提及横渠四句有误的人,皆属卑鄙之辈”,表面上看似对批评者的回击,实则是在帮粉丝划清阵线,分辨出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在粉丝心中,支持董宇辉的自然是盟友,而反对者则被视为对立的一方,甚至被贴上“卑鄙”的标签。这种简单明了的对立划分,激发了粉丝们的集体认同感和保护欲,他们纷纷下单,借此表达对董宇辉的支持。这一策略显然在销量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情感的驱动促使他们做出了购买的决策。
最后,我们不得不为董宇辉的语言魅力而赞叹。他直言批评聂圣哲等人为“卑鄙与心穷”,如此直接且犀利的表达,瞬时引发了广泛讨论,将话题推向了热搜的高峰。随着热度的上升,直播间的流量不断攀升,订单量也随之激增,这一切都显现出语言的力量和感染力。董宇辉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制造话题,吸引目光,最终达成了带货的目的。
作为旁观者,我并非董宇辉的粉丝,但不得不承认他的表达极具目的性,擅长抓住公众的注意力,令人折服的是他的表达能力。在直播带货这一领域,他成功融合了情感、销售策略与语言艺术,将多种力量合理整合,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不禁让人深思,或许正是这些特点,让董宇辉在竞争激烈的直播行业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