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懿文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没有按惯常的帝王之道行事,而是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并立其为皇太孙。这一举动的直接后果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的爆发。朱允炆虽然只执政了四年,便被其四叔朱棣篡位,失去了江山,甚至最后下落不明。
朱棣不仅成为了从封地起兵成功的唯一一位王爷,还彻底改变了帝位的传承模式。那么问题来了,朱棣的皇太子朱高炽与朱棣相比,仅多活了十个月。尽管朱棣一向偏爱自己的次子朱高煦,却最终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那么,假如朱棣没有在晚年亲征,而是留在宫中养身体,若朱高炽先死,朱棣会继续效仿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瞻基,还是会改立朱高煦为太子呢?
从朱棣继位开始,如何选择皇太子便成为了他头痛的问题。根据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及朱元璋所定的《皇明祖训》,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是合情合理的。然而,朱高炽并不符合朱棣的期待——他身形肥胖,甚至连马都骑不上,且腿脚不便。相比之下,身手矫健、英武不凡的朱高煦,明显更得朱棣的喜爱。在靖难之役期间,朱高炽虽然负责守卫北平,而朱高煦则随朱棣征战沙场,屡次在生死关头力挽狂澜,救了朱棣的命。朱棣曾在危急时对朱高煦说:“勉之,世子多疾”,暗示着若他能篡位,便立其为皇太子。
然而,虽然朱棣在战时可能会根据局势和个人偏好做出承诺,但一旦坐上皇位,局面便复杂起来。朱高炽不仅是朱元璋亲自立的燕王世子,也是儒生眼中的理想储君。而朱棣刚刚通过极手段夺得皇位,急需向天下证明自己是正统继承人。因此,立朱高炽为皇太子符合大势所趋。但在此时,朱棣面对的还有一层更为复杂的考虑——他急需表现出与当初夺位的决心,并且要巩固统治,尤其是需要文官们的支持。
这使得朱棣在登基后的两年里,始终未能定下太子人选。就在他左右为难之时,才子解缙凭借几句简单的话语,促使他做出了最终决断。一次,朱棣召见解缙询问该立谁为太子,解缙一番言辞中提到了朱高炽的仁厚与广受天下支持,但朱棣的神情依旧冷峻。解缙细心观察后,突然脱口而出:“好圣孙。”这三个字瞬间提醒了朱棣——朱瞻基不仅是朱高炽的儿子,更是他自己心中的“祥瑞”,因为早在朱瞻基出生前夜,朱棣便做过一个梦,梦中朱元璋将象征权力的圭璧传给了自己,并告诫道:“传世之孙,永世其昌。”这一梦深深影响了朱棣,他对朱瞻基的喜爱远超对朱高煦。
因此,朱棣决定将皇位传给朱高炽,但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朱瞻基身上,亲自培养他。年仅11岁的朱瞻基便在朱棣亲征时留守北京,开始学习政务。到了16岁,他便随朱棣一同出征,白天参战,晚上学习文化。更为特别的是,古时一旦立了皇太子,基本不再设立皇太孙,尤其是在皇太子还在世时。然而,朱棣在朱瞻基12岁时便立其为皇太孙,这一举动奠定了朱瞻基作为继承人的地位。
然而,若朱高炽死在朱棣之前,朱棣面临的选择将如同朱元璋一样,陷入两难。朱元璋当时并未考虑过传位给除了朱标之外的儿子,但朱棣却曾真心考虑过立次子朱高煦为皇太子。如果朱高炽先死,朱瞻基的继承权将不再是理所当然的事,朱棣将面临一个两难的局面:立朱高煦为皇太子,还是坚持传位给朱瞻基?
实际上,朱棣与朱高炽的死期相差不到十个月。朱棣是死在征战途中,而若朱棣能保持健康,显然能比朱高炽活得更久。若朱高炽早逝,朱棣无疑会面临与朱元璋同样的抉择。可是,朱瞻基和朱高煦的背景大不相同。朱瞻基年少聪颖,且早早受到了帝王之道的培养,而朱高煦虽有英勇的军事才能,但其政治智慧与稳定性却大为不足。
如果朱高炽早亡,朱棣面临的局面会更加复杂:年轻的孙子,英勇的儿子,以及不容忽视的宫廷政治斗争。朱棣的内心深处,他对江山的稳固有着深深的忧虑,而这或许会影响他对朱瞻基的信任。而朱瞻基显然具备了一些优势。首先,朱瞻基在12岁时就已经被立为皇太孙,这一身份的确定为他后来的继位铺平了道路。其次,朱棣对朱瞻基的培养远远超过了朱允炆,尤其在军事方面,他亲自教导并让朱瞻基参与到实际的征战中,显著提升了朱瞻基的能力。
即使朱高煦在历史上曾一度尝试效仿朱棣的做法起兵造反,但最终却在朱瞻基的军事决策下迅速失败。朱瞻基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不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政治上,他都比朱允炆更为稳健有为。
因此,朱棣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晚年改变他对朱瞻基的立太孙决定。历史最终证明,朱瞻基的能力远超朱允炆,而朱高煦的实力则远不及朱棣。要复刻朱棣的“封地造反”传奇,实力和运气缺一不可,而朱高煦显然没有这两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