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田围猎时,曹操表现得飞扬跋扈,竟然公开欺凌汉天子刘协。关羽愤怒至极,决定亲自出手杀掉曹操。对此,刘备及时采取行动,既使眼色又打手势阻止了关羽。这一情节不仅在《三国演义》里有所描述,史料中也有记载。裴松之在《三国志》注释中引用《蜀记》时写道:“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按照《蜀记》的记载,刘备和曹操确实一起打猎,但其中未必有刘协在场,而且曹操周围也没有如小说中所说的“心腹将校”,大家只是各自分散去追逐猎物。这时,正是一个杀曹操的好机会。
刘备阻止关羽杀曹操,也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邪!”裴松之认为刘备的话听起来有理,实则是一种贪生怕死的借口:“备后与董承等结谋,但事泄不克谐耳,若为国家惜曹公,其如此言何!羽若果有此劝而备不肯从者,将以曹公腹心亲戚,实繁有徒,事不宿构,非造次所行;曹虽可杀,身必不免,故以计而止,何惜之有乎!既往之事,故讬为雅言耳。”刘备究竟是为了国家的长远考虑,还是为了保全自己,留给后人不少疑问。关羽想要借机斩曹,如果成功,历史将会发生怎样的转折?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当时的曹操还不算是“奸相”。他在建安十三年才正式当上丞相。回顾建安四年的局势,当时大汉朝廷空缺丞相职位,而袁绍在河北割据一方,威胁甚大。如果关羽在许田杀了曹操,袁绍很可能会借此机会进京报仇,甚至伪装成“替天子除暴”的大义之名。那时,刘协的处境必然会更加危险。而关羽如果成功刺杀曹操,绝不会被后人尊为“武圣”,反而可能会被当作“叛逆”载入史册。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汉献帝刘协的立场。如果关羽真动手杀了曹操,刘协为了稳定朝政,必然会将关羽视为威胁并加以除掉,向曹操的势力交代。毕竟,曹操虽然权力膨胀,但他始终维持着表面上的尊重,且为刘协提供了相对安稳的生活条件——刘协的皇宫是曹操亲自重新装修的,锦衣玉食皆由曹操供应。这些都是关羽和刘备不得不考量的因素。
刘备的担心并非无的放矢。曹操虽然一时嚣张,但他对刘协表现出的尊敬和体贴,的确为刘备和关羽的决策带来了困惑。关羽因一时激愤而心生杀意,然而刘备却不得不从大局出发,考虑到弟兄们的安危和名声。因此,阻止关羽刺杀曹操,实则是一个明智之举。在这一过程中,张飞的态度却颇为奇特:史料和小说中都没有提及张飞对此事的立场。按理说,作为刘备的忠实兄弟,张飞应当在关键时刻发表意见,但他似乎一直保持沉默。
值得一提的是,张飞与曹操的关系并非完全陌生。早在刘备随曹操共同攻破吕布时,曹操曾封张飞为中郎将,然而关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史料中没有提到曹操为关羽封官,这或许是因为曹操心存疑虑,尤其是在关羽与他产生矛盾后。根据《华阳国志》和其他史料的记载,关羽在吕布之战期间屡次向曹操请求娶吕布的妻子,这一行为自然引起了曹操的警觉。关羽的这一请求,不仅不合时宜,还给曹操留下了不安的种子。
这段历史背景揭示了关羽与曹操关系恶化的深层次原因。曹操出于对关羽忠诚度的怀疑,可能故意未封关羽职务,而关羽在心里对曹操积怨已久,最终也产生了杀意。尽管这些史料可能有虚构成分,但多方记载中的一致性仍值得关注。若关羽真是为了个人恩怨而非公义动手,这种行为就不再是忠诚的体现,而变成了私仇的复仇。张飞若保持沉默,或许就是在等待刘备的指示,也不完全赞同关羽的行为。
对于张飞娶夏侯渊侄女一事,史料并未明确说明发生在许田围猎之前还是之后。但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张飞娶夏侯姑娘为正妻应当符合礼制,且其家族背景不容忽视。张飞的娶妻行为可能反映了他与夏侯氏的良好关系,也为我们理解张飞的立场提供了线索。
如果关羽真的成功刺杀了曹操,历史将如何改写?刘备和关羽是否能够安然无恙地逃脱许田猎场?曹操之死对刘协的政权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些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每个历史爱好者可能都会根据不同的视角和理解,给出不同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