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虽有33位妃嫔,但实际上只有六位妃嫔真正生育了皇子。雍正的发妻孝敬宪皇后是雍正皇长子弘晖的母亲,然而弘晖年仅8岁便夭折,成为孝敬宪皇后唯一的孩子。尽管她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但仍有一子,亦算一份母亲的骄傲。
孝圣宪皇后虽然在雍正的后宫中并不宠爱,但她的出身却极为显赫。早年,作为王府的一名侍妾格格,孝圣宪皇后便生下了雍正的第四子弘历,这一事件也为她的日后荣宠奠定了基础。她虽未成为雍正最宠爱的妃子,却能顺利地平步青云,稳占一席之地。
纯懿皇贵妃耿氏与孝圣宪皇后情同姐妹,二人同时在康熙五十年生子,耿氏为雍正生下了皇五子弘昼。两人的关系深厚,而耿氏也因其优良的品性获得了雍正的宠爱。
齐妃李氏是雍正早期宠爱的妃子之一,曾先后为雍正生育了三位儿子——弘盼、弘昀与弘时。李氏的身份从侍妾格格一路晋升至侧福晋,尽管她的皇子数量不多,但仍得到了显赫的地位。雍正即位后,将她册封为齐妃,但其三位儿子中,只有弘时长大成人。即便如此,雍正仍然决定将弘时过继给廉亲王胤禩,虽然这位继承人并未享尽天年,很快便死于非命。
谦妃刘氏是雍正晚期的宠妃,她的出身并不显赫,是包衣人家出身,父亲刘满曾担任管领一职。刘氏在雍正七年封为答应,随后在雍正十一年生下了雍正最小的皇子弘曕。凭借儿子的身份,她迅速晋升为嫔,成为了“圆明园阿哥”的母亲。在乾隆登基后,刘氏被尊封为皇考谦妃,弘曕也因此获得了果郡王的爵位。
尽管如孝敬宪皇后所生的弘辉,孝圣宪皇后所生的弘历,齐妃李氏所生的弘盼、弘昼等皇子都取名为“弘”字辈,唯独敦肃皇贵妃年氏所生的三位儿子,名字却与其他皇子迥异,他们的名字分别为福宜、福惠和福沛。那么,为什么年氏的儿子不按“弘”字辈取名呢?
要弄清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年氏的历史原型。年氏在清宫剧中的形象十分鲜明,如《雍正王朝》中的年秋月与《甄嬛传》中的年世兰,历史上她们都是年羹尧的妹妹。在《雍正王朝》里,年秋月的悲剧命运是由于她被胤禛娶为侧福晋,事实上,胤禛对她并无爱意。年秋月则钟情于谋士邬先生,而年羹尧则利用其哥哥的权力让邬先生照顾妹妹。邬先生为胤禛的谋士,二人的关系也让年秋月对胤禛心生怨恨。
当年羹尧权势日增,胤禛为控制年羹尧,迫不得已娶了年秋月。年秋月始终无法忍受自己被当作政治工具,而在雍正登基后,年秋月晋封为皇贵妃。然而,年秋月的命运并未因此改变。她依然备受冷落,直至病逝。在临终时,她请求雍正饶命年羹尧,成为了朝廷权力斗争中的一枚牺牲品。
而在《甄嬛传》中的年世兰,显然有着更复杂的背景。她同样是年羹尧的妹妹,身为华妃,地位一度高于皇后。年世兰因其兄的功绩在后宫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她却对雍正的宠爱充满敌意。她视任何雍正宠爱的妃嫔为敌人,这也使得她与甄嬛、沈眉庄等人关系紧张,甚至使用不正当手段陷害她们。最终,随着年羹尧的倒台,年世兰的权势也随之瓦解。她的丧命充满了宫廷的权谋与仇恨,死后虽追封为敦肃皇贵妃,但她的真实形象与这一谥号的意义相差甚远。
然而,与剧中年世兰的角色不同,历史上的敦肃皇贵妃年氏是雍正唯一亲自册封的皇贵妃,且为唯一与雍正合葬的妃子。她的地位在雍正心中极为重要,以至于雍正为她破例打破了许多宫中规矩。甚至在年氏病重时,雍正在斋戒期间依然亲自前往景陵,并中断工作全心照顾年氏,这种宠爱程度远超其他妃子。
年氏的死是雍正一生中的巨大打击。雍正对此深感痛惜,以至于在年氏去世后,他亲自主持了她的丧礼,并按照亲王规格下葬她,甚至严格追究那些在年氏丧仪上失职的官员。而对年羹尧的宽容,亦体现了雍正对年氏的深情。他不仅对年氏的家族极为宽厚,还特别宠爱她所生的儿子们。
年氏一生虽短暂,但她的影响力无可忽视。她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和爱意,远超过其他妃嫔,她生下的皇子也因此受到了特殊的待遇。然而,遗憾的是,年氏所生的四个孩子皆未能长大成人。即便如此,雍正仍旧为年氏的三子打破常规,给他们取名,并亲自抚养其唯一幸存的儿子福惠。福惠虽然夭折,但他的一生却充满了雍正帝的宠爱。
这种种细节说明,年氏之所以没有为她的儿子取“弘”字辈名字,不仅是因为雍正对她的特殊宠爱,还与宫廷内的复杂权谋与历史背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