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5年3月19日发布的第七批特赦名单中,出现了“国防部第二厅少将副厅长”沈蕴存和“国防部第二厅通讯总所少将所长”邱沈钧的名字。与这些名字一同出现在名单上的,还有军统局少将专员段克文、河南站站长岳烛远、广东站站长何崇校、广西站站长谢代生、湖南站站长黄庚永、浙江站站长章微寒。这些人都与“国防部二厅”,即情报厅的职务有关。实际上,二厅本就是个特务机关,类似于军统的情报系统。
郑介民担任“国防部次长”期间,直接掌管了二厅。名义上,他还涉及“国防部保密局”的事务,而保密局的局长毛人凤当时则与郑介民有着紧密的合作。有人说沈醉与毛人凤合谋把郑介民“挤出保密局”,但实际情况是,郑介民和毛人凤见面时,还是必须恭敬地敬礼。说到郑介民手下的特务,我们不由得联想到电视剧《风筝》中的郑耀先。在剧中,郑耀先在毛人凤与党通局的追杀下隐匿身份,但仍被郑介民发现并授予少将军衔。能在其他几方势力未能发现他藏身之地的情况下,郑介民显然不容小觑,二厅的情报能力也绝非空穴来风。
剧中郑耀先的“少将”身份,实际上只是他作为“国防部二厅少将专员”的身份,而非保密局的少将。在《潜伏》中,我们看到的陆桥山,也是一个曾在保密局效力的人,他在不得不离开保密局后,选择投靠郑介民,并晋升为上校专员。结合史实来看,郑耀先如果以“国防部二厅少将专员”身份被捕,完全符合战犯管理所的标准——他也有资格进入北京功德林。沈醉、徐远举、周养浩等人就是在那个时期进入功德林的,而董益三和文强更是先一步到了。
郑耀先如果没有受到韩冰的逼迫和生命威胁,也许会继续以“周志乾”的身份潜伏下去。可问题在于,要找到“影子”,郑耀先若恢复与组织的联系,或许更容易些。尽管陆汉卿已经牺牲,但郑耀先依然可以通过与老同志的联系来获得帮助。郑介民与郑耀先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郑介民在老蒋面前极力推荐郑耀先重建大陆的特务系统,这背后有着复杂的联络渠道和组织架构。
至于郑耀先如何通过自己的特务网络进行联络,手下有多少特务,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思的。二厅的潜伏特务数量庞大,像《无名卫士》中提到的山口隆一这样的特务,实际上就是二厅管理的对象。而这些特务,很多活动都由二厅的人员主导,而保密局特务更多是专注于情报收集。党通局则更多从事腐蚀和拉拢工作。根据《风筝》中描写的“延娥”原型,我们可以看到二厅特务不仅在地下活动,还涉足破坏、刺杀等多项任务,郑耀先与这些特务的关系也显得尤为密切。
郑介民与郑耀先的联系,并非一方单方面的指挥,而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郑耀先在重庆的潜伏行动,必然需要拥有一支得力的特务队伍,无论是副官、秘书、还是电报员、行动队员,都不可或缺。郑介民与美国人保持良好关系,二厅的特务也时常参与一些破坏行动,而保密局的特务则更多负责收集情报。郑耀先通过自己在二厅的影响力,必定能掌握大量情报。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二厅特务潜伏在社会各阶层,他们不仅参与情报收集,还与外界的间谍活动联系密切。如果郑耀先的身份被揭露并被捕,他与郑介民的关系将成为关键。郑介民如何为郑耀先提供掩护,郑耀先又如何通过手下的特务网络进行情报交换,这一切都是谜团。战争结束后,郑耀先如果进入功德林,与其他老军统特务一同改造,可能会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也能更好地利用这个机会收集到有关二厅的重要线索。
有人说,郑耀先之所以保持隐秘身份,是因为担心秋后算账。但我们也看到,徐远举、周养浩等人的血腥历史比郑耀先更为沉重,他们依然能够在功德林中安然度日。那么,郑耀先是否担心自己在功德林的处境呢?他是否能借此机会,利用与老军统特务的联系,找到“影子”更多的线索?
沈醉在回忆录中提到,自己在战犯管理所遇到了大量曾经的军统特务,包括许多高级将领。这些人,彼此之间并不完全保守秘密,尤其是在相互之间交换情报时,信息的流动是非常自然的。郑耀先在功德林中,或许能通过这些老军统特务了解更多的情况。这样,他既能在“安全”环境中寻找“影子”的线索,也能借机为自己未来的计划积累更多的信息。
郑耀先在重庆公安局潜伏的动机,是否仅仅是为了抓捕“影子”呢?他与郑介民的关系,通过哪些渠道与下线进行联系,所有这些问题,都埋藏在历史的深处。而这些谜团,或许只有通过更多的史料和未解的历史档案才能揭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