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去世后,吕后掀起了一场血腥的清洗。刘邦曾宠爱的所有女子,几乎都被囚禁在宫中,最终下落无踪。而刘邦的儿子中,有一半都死于吕后的手中,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方式。特别是刘邦深爱的戚夫人,她被残忍地做成了“人彘”,而刘邦最宠爱的儿子刘如意,在仅仅12岁的年纪,也死于吕后的毒手,甚至死在了汉惠帝的龙床之上。
作为曾与吕后共度许多年、深知她心性的人,刘邦对她的威胁应该是再清楚不过了。吕后曾是项羽的俘虏,又亲手杀过韩信、彭越等重量级人物,她绝非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事实上,刘邦在临终前曾悄悄派人去除掉吕后的妹夫樊哙,也正是因为他意识到了吕后潜在的威胁。刘邦深知,一旦自己死去,吕后必然会接掌大权,而他的宠妾和儿子都将面临危险,甚至刘家的江山也很可能被吕氏外戚操控。
然而,刘邦为什么没有选择直接除掉吕后,以避免未来的祸患呢?这其中有很多误解。很多人认为吕后的家族势力非常强大,认为刘邦会因为吕后兄长吕泽的关系不敢动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吕泽虽曾为刘邦的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帮助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但他的事迹几乎没有被史书详细记载。事实上,如果吕家真如想象中那般强大,刘邦怎么可能会考虑更换太子的事情?又怎么可能需要向周昌求助、给张良下跪,以确保吕后能保持刘盈的太子之位?
刘邦曾经敢于除掉功勋卓著的韩信,敢于清除众多异姓王,也敢在临终时密谋处理掉樊哙——这么一位无畏的帝王,岂会对一个吕泽有所畏惧?更何况,史书中毫不掩饰地记录了韩信的谋反、刘邦的粗俗行径,显然,如果吕泽真有那么大的权势,史记不可能没有提及。实际上,吕泽并未显现出足以让刘邦感到威胁的强大势力。
更重要的是,刘邦对吕后的依赖并非来自于吕家的背景,而是因为在刘邦的眼中,吕后无疑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政治合伙人。刘盈年仅16岁,且性格柔弱,无法应对即将面临的政治风暴。刘邦担心自己的儿子无法掌控政权,尤其是在刘邦的开国功臣们依然占据朝廷重要位置、各自拥有强大势力的情况下。因此,刘邦不得不考虑将权力交给吕后,以确保大汉王朝的稳定。
尽管吕后并非来自显赫家族,但她和刘邦一起从沛县起家,几乎是从零开始,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从刘邦起义初期,她便为刘邦奔走,在背后默默支撑。她在刘邦的艰苦岁月中表现出的能力与果敢,以及她在沛县的高威望,使得她在刘邦死后能够顺理成章地掌控政权。
对于刘邦而言,吕后不仅仅是妻子,更像是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临终时,刘邦对吕后提出了关于丞相的接班问题,显然是希望吕后能够继续掌控大权,直到刘盈长大足以独立承担责任。刘邦显然已经将大汉的未来交托给了吕后,而非仅仅是刘盈。
然而,刘邦不能预见到的是,吕后在他死后将会采取如此残忍的手段。虽然在刘邦有生之年,吕后显得温和且忍让,关心家庭,但她最终却毫不犹豫地对待刘邦的宠妾戚夫人及其他儿子采取了极其残酷的手段。戚夫人被残忍地做成人彘,而刘邦的许多儿子也在吕后的权力斗争中丧命。
如果刘邦能够预知这些后果,他或许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刘邦和吕后的关系虽然没有浪漫的浓烈情感,但也有一种深厚的共同经历与默契。吕后曾为刘邦付出了大量的辛劳与牺牲,从刘邦起义的艰难岁月到汉朝建立后,她始终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他。这种坚实的夫妻关系,让刘邦最终选择了信任吕后,而不是为了避免潜在威胁直接采取行动。
刘邦的决定,最终给后来的汉朝皇帝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汉文帝尤其警惕外戚干政,甚至不惜通过各种手段限制外戚的权力。而汉武帝,即便在晚年也清楚地意识到外戚的潜在威胁,在临终前仍然选择除掉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以防止历史重演。
如果刘邦能够预见吕后掌权后的种种暴行,是否仍然会选择将权力交给她呢?这个问题或许永远无法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