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志平话》这部小说中,体重达三百斤的董卓一手操控朝政,依靠的主要力量是他的十四个帮凶——其中包括吕布这个义子、白袍李肃、四名盗寇和八名健将。大家对三姓家奴吕布及其麾下的八健将都不陌生,但对于白袍李肃的结局,八健将中最终有几个活着并投降曹操,或许就不为每位读者所知了。
《三国志平话》以及《三国演义》的蓝本皆源自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无论小说中的描写偏向虚构还是历史还原,作品中的大多数人物都能在史书中找到真实记载,甚至连貂蝉也有她的历史原型。至于刘安“杀妻待客”这样的情节,虽然看似虚构,但董卓的十四个帮凶却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八健将中的张辽、臧霸、郝萌、曹性、成廉、魏续、宋宪、侯成,超过一半的人在吕布去世后投降了曹操。
根据《后汉书·卷七十五》和《三国志·卷七》的记载,侯成、宋宪、魏续虽然没有将吕布捆住或丢弃方天画戟,但他们手中可并非空手,他们绑了陷阵营的统领高顺和吕布的谋士陈宫。这一点,虽然历史上高顺的陷阵营指挥权已被吕布交给魏续,实际上高顺在阵前还常常有指挥的权力。高顺为人正直,宽厚仁爱,因此在董卓八健将中并不包括他,反而是以张辽为首,臧霸紧随其后。
至于魏续、宋宪和侯成,这三位在吕布去世后投降了曹操,张辽、臧霸也紧随其后,他们都是带着兵马投降的——至于白门楼上张辽大骂曹操的情节完全是虚构的,张辽主动归顺曹操则是历史事实。张辽从吕布手下开始,以其“马邑之谋”名扬一时。吕布手下的其他大将,包括丁原、董卓和王允,张辽则“归顺”了五位主公——丁原、董卓、何进、吕布、曹操。
张辽在《三国志》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五子良将之一,接下来的几位分别是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臧霸排在他们之后。李典曾与张辽、乐进联手大破吕布,臧霸则在吕布死后逃入深山。后来曹操抓到臧霸,封他为青、徐二州敌后的统治者,足见曹操对他极为看重。
臧霸与刘备有过接触,甚至与刘备的关系比与曹操的更为亲近。曹操曾指派大将徐翕、毛晖与陈宫作乱失败后投靠臧霸,刘备对此并未能说服臧霸处决两人,但曹操对臧霸的信任也越发深厚,任命其为郡守,并在与袁绍决战时,把青州重地交给了臧霸。
与张辽相比,臧霸在军事上的地位甚至更为重要,他被任命为执金吾,位同三公,在魏文帝曹丕面前常常受到咨询。在《三国志》中,张辽、臧霸、魏续、宋宪、侯成这些人都选择投降曹操,但郝萌和曹性却命运坎坷。
根据史料,建安元年(196年),陈宫策动了一次兵变,郝萌在其中砍断了曹性的一条胳膊,之后被高顺所斩。陈宫因地位较高,吕布对他并未追究责任,而关于陈宫因为曹操的“负人负我”名言而投降曹操的说法,恐怕只是小说中的虚构。实际上,陈宫并没有参与过曹操屠戮吕伯奢全家,更没有射瞎夏侯惇一只眼睛。伤愈的曹性接管了郝萌的部队,但最终不知所踪,可能是再也无法亲自上阵打拼,最终选择了“解甲归田”。
八健将中,成廉的结局最为惨烈,在吕布败亡之后,他很快被曹操俘获,并在下邳被曹操大破,成为第一个被曹操击败的健将。虽然当时曹操气势汹汹,但成廉显然不可能轻易投降,曹操也未曾给他降旨,只能见其首级在吕布被处决后挂在白门楼上。
除了董卓(吕布)手下的八健将外,四盗寇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同样不容忽视。李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