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将军的名字,在世人心中早已是响当当的存在。这位老将军一生戎马,功勋卓著,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是当之无愧的共和国功臣。
在光辉的开国将军光环背后,许世友还有许多趣闻轶事广为流传。比如他那惊人的酒量,还有过硬的武艺,这些都成了他个人的鲜明标签,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老将,却有一个人敢坦言不讳地说:“如果我也参与授衔,别的暂且不说,我肯定会排在你前面。”
若换成他人说这话,恐怕会被人嘲笑不自量力,可这话一出口,大家便得认真对待,因为说话的人正是耿飚。
事情发生在1955年,当时全国正在为开国将帅举行授衔仪式,这不仅是对他们多年征战的肯定,也是军衔制度首次正式实施的标志。正是那一年的授衔,诞生了广为人知的十大元帅、十大将军等军衔排名。
不过,并非所有在革命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人都能获得军衔。因为不少老将已提前离开了军队系统,转而进入行政岗位,所以没有参加军衔评定。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毛主席。以其无与伦比的功勋和资历,他即便被列入十大元帅之中也是不合适的,组织上只能为他单独设立一个更高的等级。
事实上,毛主席当时的薪资标准被定为大元帅级别,若他参与授衔,军衔大概就是大元帅了。
不仅是毛主席,很多其他干部也没有参加授衔评定,耿飚便是其中之一。授衔后,耿飚与许世友相遇,两人在交谈中,许世友忽然问他:“老耿,要是给你授衔,你觉得你配得上什么军衔?”
耿飚笑了笑,毫不犹豫地回答:“别的我不敢说,但肯定比你高!”这话一出,许世友也爽快地大笑,两个老友便你来我往地聊开了。
那么,耿飚为何有底气说自己能拿更高军衔?这得从他过去的经历里寻找答案。
耿飚生于1909年,家乡是湖南省醴陵市严家冲,出身极为贫苦的农民家庭。
家中既无耕地,也无稳定的住所,幸亏村民们心善,允许他们一家暂住在村祠堂内。小时候,耿飚常常忙于祭祀祠堂里的香火和清扫卫生。
他的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人。父亲耿楚南白日干泥瓦匠,夜晚做木匠,日夜操劳养家;母亲则在纺车前忙碌,经常工作至深夜。
有时耿飚半夜醒来,听不到纺车声,却听见母亲在佛像前默默祈祷,他便知道家里又遇到难以偿还的债务,生活的艰难可见一斑。
其实,耿飚家本有翻身机会,他父亲耿楚南身怀一身功夫,擅长使用虎头双钩,在周边乡村赫赫有名。
当年,醴陵县办团练,特意请他出任团练教头,但他断然拒绝。耿楚南虽贫穷,却清楚团练里的浑水和人心,不愿与之为伍,宁可踏实地靠泥瓦匠和木匠谋生。
正是这样一位父亲,给耿飚树立了嫉恶如仇、坚毅勇敢的榜样,同时耿飚也继承了父亲的武艺,这为他后来的故事埋下伏笔。
七岁那年,耿飚随父母逃荒来到常宁水口山,当地居民多在铅锌矿工作,耿飚也成了矿山童工。
矿工生活异常艰辛,不仅危险重重,还要忍受工头的剥削和压迫。1926年,因选矿科长逼迫童工敲砂,引发矿工罢工,持续了十六天。
选矿科长气急败坏,甚至掏出手枪威胁:“谁敢不服从,立刻枪毙!”但十七岁的耿飚挺身而出,坚决反抗:“不答应条件,就不干活!”
这位共青团员的坚定带领了数百名矿工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压迫。最终,在党组织帮助下,水口山矿工赢得了胜利,也坚定了耿飚投身革命的决心。
大革命失败后,耿飚离开矿山,加入革命队伍。参加战争以来,他的表现一直出众。
1930年,耿飚带游击队协助朱德总司令攻打文家市,赢得一场大捷,随后被编入红一方面军。
第一次反围剿时,耿飚率敢死队突袭国民党十八师背后,有力配合主力合围,致使张辉瓒的九千官兵被全歼。
但他最出彩的战绩,是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作为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耿飚带队执行主力突击敌指挥部任务。
突击出发后任务临时取消,但传令兵牺牲,耿飚不知情,继续带队冲锋。
发现情况异常,他高呼:“干部和党员跟我上!”率先冲锋陷阵,激励士气,迅速攻下敌阵。
战斗中,红军仅消耗四百发子弹,三人受伤(包括耿飚本人),缴获千余俘虏。
事后上级虽对他表现肯定,却也当面批评,显现出严格的纪律要求。
耿飚最猛的战斗还属湘江战役。熟悉党史的人都知道这场战役异常惨烈。
当时他率红四团面对敌军十五个团,战况激烈,伤亡惨重。耿飚怒吼:“拿马刀来!”挥刀冲入敌阵,血染战袍,宛若赵子龙再现。
在他的鼓舞下,红四团坚守阵地五昼夜,直至中央纵队安全渡河,才缓缓撤退。
了解这些历史,大家也就明白为何耿飚被称为“猛子”,他的勇猛令人敬佩。
猛耿飚的故事还不止于此。过草地时,耿飚骡子走丢,他见野马群,竟徒手尝试捕捉野马。
没有套马工具,他和一匹白色野马搏斗半天,几乎摔成泥人,但成功驯服了它。
没想到这匹白马竟是小马,服从后连同马群一同被他带走。除了留一匹自用,其余分给战友。
延安时期,毛主席号召大生产,但当地虎豹狼等猛兽频繁出没,严重威胁安全和庄稼。
耿飚再次带队上山狩猎,猎获五头老虎、七八只豹子、百十只狼及大量野猪、狐狸、兔子。
部队因而大开荤腥,气氛活跃。耿飚还特意献上一只老虎给毛主席。
古有武松打虎,今有耿飚猎兽,谁胜谁负,令人敬佩不已。
耿飚的武勇名声传遍全军,吸引了另一位勇将许世友的注意。
许世友早年曾在少林寺生活,身怀绝技,听闻耿飚武艺高强,想与之切磋武艺。
耿飚谦虚地说:“咱俩拳法不同,不一定能比试,而且谁赢了也不好,还是你自己表演一套吧。”
许世友听后作罢,两人却结为好友。
抗战时期,耿飚任129师385旅参谋长,活动主要在延安,表现机会有限。
抗战胜利后,他在叶剑英领导下参与与国民党的斗争。
解放战争爆发后,耿飚战功赫赫,参加正太、青沧、保北、清风店、石家庄、平津、太原、宁夏等大战役,屡建奇功,是国家解放的重要功臣。
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位沙场勇将建国后被调往外交部门工作。有人笑称:“这不就是逼张飞绣花吗?”
但耿飚不同凡响,真正优秀的人无论在哪儿都能发光。
周总理曾亲自点将他担任联合国军事代表,但因美国阻挠,新中国未恢复联合国席位,计划未能实现。
随后,耿飚被派往瑞典任外交官,昔日持枪的将军如今优雅地举起刀叉,风度翩翩。
他在外交岗位表现出色,后又兼任驻丹麦、芬兰外交官。
期间,一位瑞士军官得知他曾为将军,问及带兵数量。
耿飚淡然答:“大约十几万。”军官顿时敬礼,说:“大使阁下,您带过的兵力比我们整个国家军队还多。”
耿飚从事外交工作逾二十年,直到1971年才卸任。正因如此,他错过了1955年授衔,才有了他与许世友的那段趣谈。
有趣的是,1978年耿飚任国务院副总理,次年兼任中央军委秘书长。正值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许世友作为主将负责作战,而开战命令由耿飚下达。
一位无军衔的老将指挥着一位上将,足以证明当年耿飚自信言语非虚。
当然,那话也只是玩笑,许世友心知肚明,两人友情依旧深厚。
遗憾的是,许世友因肝病于1985年去世,而耿飚则身体硬朗,继续经历了更多风云。
1980年,耿飚访美,在卡特陪同下登上美军航母,并一同观看《星球大战》。
1981年,他被任命国防部长,任内推动军队精简和特警部队建设,成绩斐然。
耿飚不仅自己优秀,儿女们也各有建树。除长子早逝,次子退伍后经商,两女分别从事医生和教师职业。
作为国防部长,子女未从政,反映了家风淳朴。
2000年,这位经历丰富、传奇一生的革命前辈逝世,享年九十一岁。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军事生涯,那就是“勇冠三军”,少有将领能比肩他的英勇。
难以想象,这位出身贫寒、少年无书读的矿工童工,最终能成为手握高脚杯游走于外交舞台的风云人物。
这就是耿飚的人生,他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华丽转身。虽与军衔失之交臂,却换来了更精彩的生命篇章。
毫无疑问,革命改变了耿飚的人生,他作为时代浪潮中的弄潮儿,因红旗而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