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通是明朝中期的著名将领,出生在江西吉水。永乐十年,他考中进士,并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负责四川巡查。在任职期间,他发现都指挥郭赟与清军御史汪淋中相互勾结,遂毫不犹豫地上书弹劾,成功将这两人绳之以法,严惩不贷。
然而,由于他在处理时事时坚持表达个人独立见解,屡次与皇帝朱棣意见不合,最终被调往交址担任清化知州。交址一地的政治局势复杂,宣德元年,土官黎利在当地发动了反抗明朝的起义。朝廷派遣王通前来镇压,但王通在初战中遭遇失败,心生畏惧,不敢与黎利对抗,反而私下与黎利勾结,将罗通所在的清化州割让给了敌人。
罗通对此不予接受,依旧坚定守卫清化州,并坚决不让城池易手。他与忠义的指挥官打忠联手,在城内固守抵抗。黎利率领大军围攻城池,但未能攻破。随后,黎利派遣降将蔡福前往城门劝降,罗通在城头怒斥敌人,严词拒绝投降。敌军意识到无法通过劝降或强攻破城后,只得无奈撤退。此番成功防守,让宣德皇帝朱瞻基对罗通刮目相看,便将其召回北京,任命为户部员外郎,不久后又命他出京办理宣府军饷事宜。
正统初年,罗通被提拔为兵部郎中,并随兵部尚书王骥一道前往边疆整顿军务。后来,罗通与大部队一同参与了与蒙古鞑靼部的战斗,并在兀鲁乃一战中取得了胜利。然而,在返回北京后,罗通因涉嫌贪污与私生活混乱被王骥发现并逮捕,最终被贬为广西容山闸官。
在朱祁钰监国期间,罗通通过于谦和陈循等大臣的推荐得以复职,被任命为兵部员外郎,负责居庸关防务。朱祁钰即位后,罗通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继续负责居庸关的守卫。此时,敌军也先率领大军进攻京城,并派遣部将攻打居庸关。面对异常猛烈的敌军攻势,罗通选择将水灌入城墙,在寒冷的气候下,水迅速结冰形成冰墙,有效地阻挡了敌人的进攻。经过七天的僵持,敌军最终选择撤退。
景泰元年,罗通被召回京师,负责参赞军务,并处理都察院事务。在此期间,他上奏朝廷,直言边疆守将存在报假警和谎报战功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将领为了逃避征召,故意虚报敌情。罗通还提到在北京保卫战时,德胜城外战斗中,实际战斗情况与上报战功的数据存在巨大差异。罗通指出,许多因谎报战功而得到升职的将领,并未真正立下赫赫战功。他强调,陛下应在军队中寻找像韩信、穰苴这样真正出自寒门的将才,只有他们才会用心替国家征战,而那些只顾自身安稳的将领,无法担当重任。
这些话无疑指向了当时全权指挥北京保卫战的兵部尚书于谦。于谦立即上奏为自己辩解,表示边疆守将报假警的现象确实存在,但这种行为也有其不得已的原因——如果等待确认敌军来袭后再上报,可能会耽误战机。而对于罗通所提的虚报战功的问题,于谦解释称,德胜城门外的战斗中确实有许多人因立功而获得晋升,但罗通所说的六万六千余人完全是夸大其词。他认为罗通此举是在削弱自己的功绩与同僚的荣誉。
对于罗通与于谦的争执,朱祁钰将此事交由廷臣商议。许多廷臣支持于谦,认为他领导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确实有能力担任重要职务。与此同时,他们也理解罗通的苦心,认为他是为了国家消除那些虚报战功、逃避责任的害群之马。最后,朱祁钰决定宽容二人,并未对他们进行严厉追责,纷争也就此平息。然而,二人之间的矛盾并未完全化解,仍时有摩擦。
有一次,宣府出现警报,总兵官朱谦急报朝廷。经商议,朝廷决定派遣都督同知范广率兵前往,而罗通则被任命为军务提督。很快,敌军退去,范广和罗通驻扎在怀来、宣府一带。由于粮草不足,朱祁钰下令召回驻军。
此时,于谦上奏表示,山西可能会遭遇敌人袭击,建议派罗通前去驻守。朱祁钰同意了此提议,但罗通因与于谦的不和,选择拒绝前往。无奈之下,于谦表示国家正处多难之时,作为臣子应尽忠职守,亲自上奏请求前往山西。然而,朱祁钰并未同意,依旧坚持让罗通前去。
罗通原本是因为于谦的推荐才得以升职,但他却屡次与于谦发生冲突,这使得许多人质疑罗通的为人是否正直。在民间传言中,罗通并非完全公正无私,而是因个人恩怨而影响了朝政。
最终,罗通在天顺三年退休,且于成化六年去世,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