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位完成大一统的皇帝,无疑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尽管后世常以“残暴冷酷”来评价他,但放眼千年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依然不可忽视。可以说,他“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在那个迷信盛行的封建时代,秦始皇去世前发生了三件怪异之事,至今科学仍难以解释。
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为中国奠定了许多开创性的基石。他不仅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还制定了诸多先例,成为历史上地位极高的统治者。正因如此,他对自己的皇位极其珍视。然而,人生终有尽头,尤其在那个医疗极其落后的时代,“人到七十古来稀”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活到六十岁在古代也算是长寿。秦始皇若想继续掌控政权,唯一的出路便是追求“长生不老”。
史书记载,秦始皇在亲自出征时便开始寻求长生不老的秘方。这一寻找持续了整整二十年,始终没有实质进展。直到有一次,徐福向他报告海外存在三座仙山,秦始皇便派遣徐福带领数万童男童女远赴海上寻访仙药。为了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秦始皇还召集道士入宫炼丹,并亲自服用丹药。甚至为能与神仙接触,他发动了大规模的镇压,导致百姓对他统治的恐惧和怨恨日益加深。
在秦始皇统治的第三十六年,史记中记载了一件异事:一颗陨星坠落在东郡,落地后变成石头。当地百姓竟然在石头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样。单单陨石坠落本无异常,但百姓在陨石上刻字并与秦始皇联系起来,却令人震惊。字迹的含义至今难以确定,是对未来的预言,还是对秦始皇统治的不满和诅咒。这一事件对秦始皇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舆论压力。
加之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种种怪异举措,百姓虽不敢明言,却纷纷私下怀疑他的统治合法性。古代陨石被视为天象异象,常预示灾祸。陨石百年难得一现,而这竟在秦始皇治下降临,自然引起极大恐慌。消息传到皇帝耳中,他大怒异常,毕竟“死”和“地分”暗示着帝国的灭亡,任何帝王都难以接受这样的预兆。
秦始皇深知这事非同小可,命令彻查刻字者。然而调查犹如大海捞针,村庄百姓反复盘问,却无人承认或知情。最终,兵士只能向皇帝汇报无果。秦始皇怒不可遏,遂以“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为原则,严厉镇压消息扩散者,屠杀了知情村民,并销毁了陨石。这件神秘事件至今成谜,刻字者身份和陨石来历无人知晓。
古代封建王朝设有专门观察天象的机构,如“钦天监”,专司解读星象。自古以来,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都深信天象预示吉凶。因此,皇帝极为重视天象言论,若不由自己控制,很可能引发动乱甚至起义。秦始皇统治期间,正值一场重大天象——“荧惑守心”现象出现。这里的“荧惑”指火星,“心”指心宿二,即火星停留在心宿二星座位置,形成一种异常“停留”的现象。
夜空中,火星像一个发红光的球体,心宿星发出诡异的血红色光芒,这种景象被视为凶兆。古代认为此天象与皇权兴衰密切相关,往往预示着王朝更迭或君主驾崩。对刚刚实现统一、身居至高无上地位的秦始皇而言,这绝非好兆头。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秦始皇虽然追求长生不老,却并不信奉天象之说。相关报告上呈给他时,他并未作出应对。
后世学者为这一天象现象提出破解方案,认为若当年秦始皇能选派替身代死,或许能避开灾难,但秦始皇显然绝不接受此计。不久,他在一次巡游途中病逝,皇位也未传给他看重的长子扶苏,而是传给了胡亥,最终导致秦国覆灭。
秦始皇另有“祖龙”之称,《史记》记载他三十六年秋,收到一块玉璧。传说午夜时分,一陌生人拦住秦国使者,递上玉璧并称:“告诉秦始皇,今年祖龙死!”使者虽不明所以,还是将消息转告皇帝。玉璧原用于祭祀河神,当年被他亲眼沉入江底,却不知何故又回到手中,令人震惊不已。
身旁大臣皆忐忑不安,认为此乃天谴,预示秦国将遭厄运。但秦始皇依然不以为意,斥之为“鬼神之说不可信”。为安抚群臣,他仍举办大型占卜仪式,邀请当时著名巫师。巫师言“东南有天子气”,秦始皇遂开始第五次巡游,企图用自身“龙气”镇压东南方的“龙气”。然而,这次巡游却成为他的最后一次行程,秦始皇终究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在路上驾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