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抗战史上,有一场战役尤为人们铭记,甚至被日本军队、国民党军队和美军作为军事教材中的经典战例反复研习,这便是声名远扬的“神头岭伏击战”。建国以后,陈赓大将的儿子曾问他:“父亲,您在沙场上拼搏数十年,经历了无数战役,哪一场最令您满意?”陈赓注视着儿子满怀期待的眼神,深沉地回答:“那必定是抗战初期的神头岭伏击战,那场战斗堪称八路军伏击战的典范。”
1938年3月,八路军第129师为了扩大晋西北根据地,同时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需求,决定在黎城、东阳关和涉县发动一次大规模胜利的战役,旨在激励自太原失守以来士气低迷的军民。此时,山西超过九成的城镇已被日军占领,阎锡山的晋绥军被迫向晋西南山区全面撤退,辽阔的山西战场上,只剩装备极为简陋的八路军顽强抵抗。
这次行动的核心目标“黎城”,是日军在山西储存物资的重要仓库。日军第16师团驻守于黎城两侧的涉县和潞城,约有4000余名士兵,负责守卫该地。该师团的师团长是臭名昭著的“中岛今朝吾”,曾在南京指挥部队屠杀十六万无辜平民,其手下还有以百人斩恶名远扬的向井敏明和野田毅两名凶残军官。
陈赓结合以往对日军的作战经验,发现一个规律:当敌军某处遭袭击时,其它方向的部队必定会派出增援。基于此,他制定了围攻黎城的策略,同时在通往潞城和涉县的道路上设伏,准备一举歼灭前来救援的敌军。
战前,为确保伏击成功,386旅曾围绕伏击地点激烈争论。众所周知,日军军官个个老谋深算,警觉性极高,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使他们提高警惕。多数人主张选择地势险要的伏击点,但陈赓却逆势而行,决定将伏击点设在裸露无掩的神头岭。
神头岭地形狭窄,两侧是光秃秃的山脊,几乎没有任何掩体。大家认为这样的地形极易暴露伏兵,完全不适合伏击。唯独陈赓深信伏击的关键在于出其不意,神头岭简陋的环境正好能让敌军放松警惕,这反而成了理想的伏击点。
经过刘伯承的细致观察和认可,这位黄埔一期的老将决心在此打一场媲美“平型关大捷”的辉煌战役,以极大鼓舞抗战军民的士气。
3月16日,769团发起对黎城的猛烈进攻,城内几百名日伪军被压缩于城墙上拼死抵抗,不敢轻易出击。八路军迅速调来缴获的日军小型火炮,对城墙实施精准轰击,将敌军炸得尸横遍野,迫使其退回城内。城中居民从未见过如此激烈的战斗,误以为晋绥军已反攻成功,纷纷走上街头庆祝。
紧接着,八路军攻入城内,部分汉奸见势不妙立刻倒戈,追击逃窜的日军。日军退守指挥部顽强抵抗,并紧急向潞城和涉县求援。
涉县的日军获悉粮仓被袭,迅速动员大部队出动,只留下十几名士兵把守城池。这批援军刚到东阳关,就遭伏兵用手榴弹迎击,前方军车瞬间爆炸,载着士兵的车辆被炸成残骸,士兵死伤惨重。后续部队想冲上前支援,却被八路军用简陋土炮压制得不敢露面。
八路军随后转移阵地,从另一侧对敌射击,敌军措手不及,纷纷中弹倒地。涉县的援军被重创,丢弃多辆军车狼狈撤退。
获悉情况的中岛今朝吾焦急下令潞城的日军紧急出击,许多士兵还沉浸于假期的轻松气氛中,顿时被叫回整装备战。他们未曾预料,这将是他们的最后假期,很多人都将成为八路军枪下亡魂。
此时,386旅的三个主力团已加固国军旧有工事,将神头岭两侧筑成坚固阵地。
上午九点半左右,日军1500余人乘车浩浩荡荡地驶向神头岭,个个面容凶狠威武。他们长时间残杀山西各村庄,强壮体魄皆是靠剥削贫苦百姓换来的。386旅许多战士均为本地招募,个个怀有血海深仇。
其中一名名叫王小六的少年战士,年仅16岁,原本被禁止参战,但他誓死为家人复仇,陈赓破格允许他上阵。几日前,王小六的姐姐惨遭日军折磨致死,爷爷和父亲也被敌军残忍杀害,年少的他满眼愤怒。开战前夜,他将爷爷留下的杀猪刀磨得锋利寒光闪烁,誓要斩下数个日军首级。
日军车辆驶入伏击圈,陈赓一声令下,潜伏在四周的三个团同时发起攻击。车上的日军措手不及,爆炸震得头晕眼花,小队长刚下车察看即被狙击手击毙。
随后,陈赓命令部队大胆穿插,将敌军分割包围,一举歼灭。敌军陷入混乱,人仰马翻,反应迅速的日军试图利用迫击炮和重机枪反击,却因神头岭狭窄地形,火力难以发挥。
慌乱中的日军少佐命令攻占两侧高地,八路军战士则抛掷手榴弹阻击,冲锋的敌军被炸得血肉横飞,跌落山崖。无手榴弹者则用地上的舌头投掷敌人,迅速压制住敌军攻势,迫使其撤回公路下方。
数十名日军试图依靠火力掩护原路撤退,陈赓立即命令部队冲锋与敌白刃肉搏,喊杀声震天。经过红军老战士的英勇拼杀,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
最终,日军退守车底,八路军巧妙地将手榴弹投入车下,将车与敌兵一并炸毁。
战斗接近尾声时,敌尸横遍野,死状惨烈。仅存的一小撮敌人试图依托附近村庄抵抗,也被386旅官兵彻底消灭。
战后,除100余名依靠空中掩护突围的日军外,其余1400余人全部阵亡于神头岭。遗憾的是,年仅16岁的王小六战死,他左手被炮火炸断,仍奋力将大刀刺入一名敌军腹部。772团团长叶成焕亲自为他整理遗容,与其他牺牲战士一同安葬。
神头岭战役中,八路军灵活机动,巧妙分割包围敌军,以200余人伤亡换取1400多名敌军阵亡,取得自平型关大捷以来的又一次辉煌胜利,极大提振了敌后抗战军民的士气。此役后,日军彻底对八路军刮目相看,再无轻视之意,甚至在战车上留下“专打386旅”的醒目标语。国军、日军乃至美国西点军校都将此战列为典型战例研习,难怪陈赓大将对此战如此骄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