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三国之中,东吴常被认为是最为低调的一方。刘备和曹操分别忙于扩张领土、争夺天下,孙权却一直坚守着江东的根基,极少出兵征伐其他势力。尽管孙权稳扎稳打,未曾主动向外扩展,很多人认为他缺乏取天下的雄心,似乎注定无法在三国纷争中胜出。然而,如果这三位枭雄都能活得更久,或许天下统一的最终归属者就是东吴,曹操和刘备可能根本无法左右大局。
一、孙坚的英勇与遗憾
孙坚,字文台,号“孙破虏”,他是东吴的开国之父之一,曾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猛将。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爆发,孙坚率领大军赶赴河南等地,成功镇压黄巾军,凭借这一功绩被封为乌程侯,逐渐崭露头角。后来,董卓篡权,孙坚联合曹操、袁绍等地方势力发起了讨伐董卓的行动。与许多诸侯空谈无力不同,孙坚亲自上阵,亲力亲为,最终大破董卓军队,收复洛阳。这一战,让孙坚名声大噪。
然而,董卓因争宠与养子吕布反目,最终被吕布所杀,天下陷入混乱,这也为如孙坚、曹操等英雄逐鹿中原提供了机会。孙坚是个勇猛的将领,手下如程普、黄盖、韩当等悍将,更为他增加了不少战力和号召力。可惜的是,在进攻荆州时,孙坚被黄祖部下射杀,英年早逝,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孙坚的早逝使得孙策和孙权年轻时便承担起了江东的重担,也让江东错失了与曹操、袁绍等争夺天下的良机。如果孙坚活得更久,他无疑会是曹操最为头痛的竞争对手。
二、孙策的雄心与悲剧
孙坚死后,孙策继承了父亲的基业。起初,孙策的旧部被袁术收编,孙策自己在袁术的支持下,成为了一方领袖。公元195年,孙策带着父亲的旧部回到江东,开始逐步恢复江东的实力。期间,孙策与少年时的好友周瑜并肩作战,他们联手击败了扬州刺史刘繇、吴郡太守许贡及会稽太守王朗,成功夺取了江东六郡,江东的根基因此牢固。
然而,孙策虽然在东吴的建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公元200年,北方的袁绍和曹操爆发了官渡之战,孙策却错失了一个黄金机会。当时,他打算趁着两大强敌争斗之际,偷袭曹操的老巢许昌,并迎接汉献帝前来江东,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使得江东在政治上占据道德制高点,成为统治者。然而,孙策在一次打猎中被许贡的门客暗算身亡,再一次让江东错失了争夺天下的良机。
三、周瑜的谋略与英年早逝
孙策死后,周瑜成为了江东的首任大都督,肩负起了为江东保驾护航的重要责任。曹操在北方大部分地区统一后,开始南下准备攻占荆州和江东。与此同时,刘表病逝,荆州进入了刘琮的控制,刘琮深知自己不是曹操的对手,于是率领荆州的文武百官投降了曹操,这一举措让曹操的力量更为强大,特别是他得到了能够与江东水军抗衡的荆州水军。曹操的兵力达到23万,战力惊人,而江东只有5万兵力,双方实力悬殊,江东面临巨大的压力。
此时,孙权陷入了犹豫和困惑,不知是否应当向曹操投降。关键时刻,周瑜从鄱阳赶回江东,他坚定地支持抵抗到底的方案,给了孙权极大的信心。周瑜的支持让孙权决定不向曹操低头,并将江东军权交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中,周瑜巧妙施计,用苦肉计成功引诱曹操的战船中火,最终打败了曹军,迫使曹操败退北方。
然而,周瑜虽然大胜曹操,却没能完全消除未来的威胁。赤壁之后,刘备和周瑜联手夺取了荆州,而刘备占据了荆南四郡,周瑜则拿下了南郡。刘备逐渐壮大,成为了江东未来的竞争者。周瑜看到了这一点,深知刘备在荆州的影响力逐步增强,便开始有意识地压制刘备的发展,免得他日成为孙权心头的威胁。
周瑜为了帮助孙权争取天下,提出了夺取刘璋的益州,为江东扩大版图。然而,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公元210年,周瑜因病早逝,未能看到自己为孙权设想的宏大蓝图成真。周瑜死后,鲁肃接管了江东的战略方针,为了减轻与曹操的对抗压力,鲁肃将荆州南郡借给了刘备。刘备在荆州逐渐壮大,最终夺取了益州,帮助江东分担了曹魏的压力,但也使得江东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最后机会。
这段历史充满了英雄的遗憾。若是孙坚、孙策、周瑜能够延续他们的生命和事业,或许东吴有可能成为三国中的最大赢家,而不是仅仅守着江东一隅,错失了逐鹿中原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