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传说中,鲧曾是仅次于唐尧的部落首领,拥有极高的地位。鲧出身名门望族,属于那种典型的“高干子弟”,因此深得唐尧的重视和依赖。唐尧之所以对鲧寄予厚望,是因为当时水灾肆虐,各地的人民苦不堪言,唐尧虽为一位英明的君主,却也无能为力。作为领导者,唐尧怎能眼睁睁看着百姓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他因此紧急召集了各部落的首领召开联盟会议,大家一致推举鲧来负责治水事务,认为凭借他的能力,定能解决水患问题。
治水的办法历来只有两种:其一是堵住河道;其二则是引导洪水。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关键在于因地制宜。鲧选择了直接且简单的方法——堵水。他认为堵住洪水就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且这种方式见效较快,操作也比较方便。然而,鲧忽视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当时的水灾,单单依靠堤坝堵住河道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反而加重了灾情。尽管如此,鲧固执己见,坚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够控制住洪水。他看到洪水上涨一尺,就立刻修建起两尺高的河堤;洪水上涨一丈,他便修筑两丈高的堤坝。鲧将“水来土掩”的办法用得淋漓尽致,却没有意识到当洪水上涨到三丈时,靠人力和物力无法继续增筑堤坝。最终,洪水堆积的能量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在一夜之间摧毁了鲧修建的堤坝,导致灾情愈加严重。
唐尧和百姓的关注并非鲧的努力,而是水患能否停止。显然,鲧未能实现人们的期待,百姓的不满情绪愈发强烈,唐尧对鲧的失望也日益加深。治水的失败让鲧负起了责任,最终他在“九年未成,被殛于羽山”中丧命。
然而,很多历史爱好者为鲧鸣不平,认为他不该死,毕竟当初他并非自愿承担治水责任,而是因众望所归,不得不接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虽然他未能成功治水,然而也不该被判处死刑。笔者认为,正因各部落首领一致推举鲧治水,鲧才最终死于非命。在鲧之死的背后,或许隐藏着一场政治阴谋。
唐尧年事已高,许多部落首领都渴望能够接替他的位置。鲧深得唐尧信任,或许正是唐尧心中理想的继任者。然而,鲧未能在关键时刻扭转局面,其他部落首领必定会趁机打击他。为了平息纷争,唐尧不得不作出痛苦的决定,处死鲧,让他成为这场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无法深入探讨其中的复杂政治因素。
总的来说,鲧的死充满了不解与冤屈。甚至因为死得过于冤枉,他的尸体三年未腐,成为了人们议论纷纷的话题。鲧的死法似乎比“死不瞑目”还要夸张,简直成为了古代冤死的代名词。
鲧的尸体长年停放在羽山,周围的百姓纷纷前来瞻仰,赞叹不已。时至此刻,一位名叫祝融的人,为了揭开鲧尸体不腐的谜团,拿刀前去解剖。他一刀切开了鲧的腹部,接着,奇迹发生了——一个婴儿从鲧的腹腔中跳了出来!这个婴儿便是后来声名赫赫的大禹。
或许是为了纪念鲧的牺牲,或许是为了安抚鲧的族人,唐尧将大禹任命为夏伯,让他继承父亲的部落。这个从父亲腹中诞生的孩子,身体健康,与其他孩子无异,渐渐成长为一位男子汉。长大后的大禹,面临着和父亲一样的挑战——治水。当时的各部落管理权已移交给了虞舜,虞舜也是一位仁爱之君,不忍见百姓疾苦,便如唐尧一样召开联盟大会,推举一位治水能手。此时,各部落首领一致推荐了大禹。虽说大禹年纪尚轻,没有治水经验,也刚刚结婚,但各部落首领的全票通过让他不得不接受这个充满风险的重任。
这时,大禹刚结婚,理应在蜜月期间享受人生的幸福,可是,他还是毅然决然地肩负起治水的重担。接过任务后,大禹离开了温暖的家,奔赴治水的第一线,至此,十三年间他再未踏足家门。传说中,大禹曾三次经过自家的门口,每次都是在关键时刻决定不回家。第一次经过时,妻子卧病在床;第二次经过时,妻子怀孕在身;第三次经过时,妻子刚刚生下儿子,婴儿的哭声远远传来。然而,不论多么想念家人,大禹都选择了忽视这份亲情,坚定不移地继续自己的使命,直至治水取得成功。
对此,笔者持保留态度。一方面,大禹的治水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既然他是治水的总指挥,是否真的没有任何时间可以探望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呢?毕竟,治水工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大禹作为总指挥,难道没有稍微空闲的时间去看望亲人?
无论如何,大禹最终取得了成功。在他的治水过程中,采取的“引水”方法,比他父亲的“堵水”更加有效。虽然“引水”见效较慢,但它是一个长久、稳定的解决方案,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面对了许多困难,其中最棘手的一个难题是黄河被一座大山阻隔,河水盘旋其中,导致大量泥沙堆积,河床逐年升高。大禹带领工人们在山体上开挖了三道水门,分别称为“鬼门”、“人门”和“神门”。三道水门打通后,黄河的水流得以顺畅地流出,灾难得以避免。后人为了纪念这一壮举,将此地称为“三门峡”。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大禹的治水工程范围广泛,涉及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和淮河北部等地,工程涉及的地区极为庞大,可以说,大禹的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可以想象,在那个没有现代交通工具和机械设备的时代,治水完全依赖人力。大禹和他的团队必定受到了百姓的极高尊敬与崇拜。
在治水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后,大禹的威望不断提升,其他部落首领的权力已经无法与他抗衡。毕竟,在那个时代,民心是最强大的力量,而民众的支持是无可动摇的。对于那些苦于洪水的百姓而言,他们的心愿非常简单——希望能够有土地耕种,拥有稳定的收入,养家糊口。大禹不仅仅解除了水患,更重要的是,他为百姓带来了生存的希望。
最终,大禹成为了继尧舜之后的新一任领导人,得到百姓的热烈支持和拥护,成功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这也注定了他将成为夏朝的奠基人,历史将永远铭记他的伟大成就。